日本歷來極為重視教育,公立學校不僅教職人員按時輪換,學校硬件設施也實現了均一化配置。校園跑道尚未發生過引人注目的安全問題。日本學校操場有合成樹脂操場、砂土操場和瀝青混凝土操場之分。研究顯示,瀝青混凝土操場更容易令使用者骨折、挫傷,出於安全考慮,日本學校砂土和合成樹脂操場佔絕大多數。
在日本,對於比較嚴重的交通違法行為和交通肇事責任人,警察部門的管理和處罰非常嚴厲。以國內常見的“闖紅燈”違章為例,日本“交規”就沒有細分黃燈與紅燈的差別,一律按照“無視信號”處理,罰款扣分。
我們扒一扒讓外國人“錯愕驚嘆”的日本現象,通過這些外國人眼中的所謂“怪象”,已經不能單純以“奇葩”或者“奇怪”一詞所能概括,相反,更多的現象是體現出了日本社會的有序、待客之道、人文關懷等正向意義。
日本政府和國民的能源危機意識不斷加強,創建智慧城市的呼聲也漸趨升高。日本作為尖端科技研發前沿國家,對智慧城市的探索雖剛剛起步,但也取得了一定成績和經驗,對於我國頗有借鑒意義。
在日本,從幼稚園到小學,對兒童來說,是一個很大的身份轉變,醫生的意思是利用兒童這個心理轉變而帶來的精神力量,以局部麻醉的方式來完成手術。見醫生講得在理,我們馬上答應下來。
在日本,養老與醫療服務不分家,其醫療服務體系的服務質量和運營效率都位居世界前列。從佔比來看,私立醫院佔據主要地位。由於日本醫療服務行業私有化進程較早,1950年時,其私立醫院比重即達到了72%的水平,至2010年,私立醫院佔比為82%。此外,日本醫院病床使用率保持在80%以上,醫療服務整體體系運營效率較高。
日貨精致、貼心、人性化、重細節等特質,俘獲了有錢后追求更高品質的中國人。近年來,原本在家電領域被國貨打得抬不起頭而退居二線的日貨,似乎又依靠高品質揚眉吐氣了一把,迎來了第二春。
日本在國民能買得起私家車前就已建立了完善的交通網絡。日本在上世紀實施“所得倍增計劃”的時候,建設了一直到現在仍在支持日本經濟的基礎設施,比如名神(名古屋至神戶)和東名(東京至名古屋)高速公路、東海道新干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