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的今天,日本東部海域發生裡氏9.0級地震,引發海嘯,並造成福島第一核電站發生核泄漏,帶來了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災難已成記憶,重建是災民唯一的希望,然而進程的遲緩以及核事故的后遺症仍是困擾災民的現實。重建之路任重而道遠,祈盼災民能夠盡早找回自己的生活。
家園的重建
災區五年今昔對比(圖片來源:新華網)
目前還在外避難的災民人數為174000人,其中岩手、宮城、福島三縣佔據七成。另外,政府計劃為災民建造公營住宅29573戶,目前完成了14042戶,僅佔47.5%。工程延遲的原因主要是因為人手不足。
有關災區基礎設施的修復也在進行,其中道路、河堤等修復率已經超過90%。海嘯中被破壞的農田已有74%得到恢復,主要漁港的捕獲量也已恢復至震前的90%。不過,當地主要產業水產加工業中,僅有24%的商戶銷售額恢復到震前水平。
日本《讀賣新聞》日前對受災最嚴重的岩手、宮城、福島東北三縣共500名受災者實施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超過七成的人認為重建進度比預期要慢。接受問卷調查的受災者中有200人因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泄漏事故不得不離開自己的家,暫時居住在別的地方。>>
心靈的重建
(內容及圖片來源:朝日新聞)
這場災難造成15000余人死亡,仍有2561人下落不明。逝者安息,生者堅強。五年中,一些災民從喪失親人與家園的悲痛中逐漸恢復過來,用自己的方式堅強的活著。
然而不能忽視的是目前仍處於避難生活狀態的受災者中,不少人正遭受著強大的身心壓力。
據日本振興廳統計,截至去年9月底,震后身體情況惡化、自殺等地震相關死亡者共有3407人。而截至去年底,岩手、宮城、福島三縣有202人在臨時住宅中孤獨死去。盡管地震已經過去5年,震災對受災者的身心影響仍然還在持續。>>
安全的重建
食品安全
核輻射的標簽,讓許多人對福島食品有了敬而遠之的心理,這一“心結”甚至波及日本整個農產品出口行業。據調查,2011年,日本的農產品及食品加工業出口額較前一年度減少407億日元,下降8.3%。
近幾年為了宣傳福島食品的安全性,日本首相一馬當先親自試吃福島產的水果、大米等,日本還竭力通過各類檢測數據,說明福島產品“沒問題”。國際原子能機構今年3月也發布消息稱,去年11月在福島縣海域捕獲的魚類,其體內檢測出的放射性銫大大低於標准值。
這些努力確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例如歐盟就從今年1月起,放寬了對福島產蔬菜和牛肉等部分食品的進口限制。
然而,仍有不少民眾堅決“不買”。據日本消費者廳調查顯示,17.4%的消費者對購買福島縣產品“感到猶豫”,大多不願購買福島及周邊幾個縣的農產品。>>
健康安全
核事故后,日本福島縣以18歲以下的約38萬兒童為對象進行了甲狀腺檢查。在第一輪檢查中,發現116人罹患或疑似罹患癌症。而目前正在進行的第二輪檢查中,迄今為止發現了51人罹患或疑似罹患癌症。
雖然專家表示“難以斷定上述結果出於核輻射影響”,但仍然打消不了災民對健康安全的擔憂。一項調查顯示,福島約有三分之一的青少年離開了故鄉。擔心輻射影響健康是他們離開的主因。青少年的離開意味著福島的年輕人才將日益稀缺,留在這裡的更多是老人,這為福島的復興蒙上了陰影。>>
五年之后的五年
東日本大地震五周年之際,日本政府確定了未來5年地震災區的重建方針。
根據正式確定的重建方針,災區公營住宅和高台宅地的建設計劃在2017年度結束前應當完成九成。日本將在未來5年投入約6.5萬億日元用於災區重建,震災發生后用於重建的經費投入累計將達到32萬億日元。
日本政府計劃把2016年作為“東北觀光復興元年”,吸引外國游客前往受災嚴重的東北地區旅游。去年在東北六縣住宿的外國游客約為50萬人次,日本政府希望至2020年能夠倍增至150萬人次。安倍晉三稱,“今后5年內,將邀請2000名外國旅行社從業者訪問東北地區,以加大對東北的宣傳”。
針對核電站重啟問題,雖然日本國內反對聲浪不斷高漲,但安倍依然我行我素,他表示,“核電站重啟的條件不僅僅只是滿足原子力規制委員會的相關基准,還將征求周邊地區居民的意見,這一方針不會改變”。同時稱,“日本資源貧乏,考慮到經濟及環境問題,確保能源的穩定供應,核能必不可少”。
5年來,核事故到底是一場天災還是人禍,仍存在爭議。伴隨著核電的重啟,對核電安全的恐慌與不安將繼續成為日本民眾的夢魘。(策劃/張麗婭)
人民日報社概況 | 關於人民網 | 報社招聘 | 招聘英才 | 廣告服務 | 合作加盟 | 供稿服務 | 網站聲明 | 網站律師 | 聯系我們 | ENGLISH
鏡像:日本 教育網 科技網 服務郵箱 kf@people.cn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263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証1012006001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証B2-20100025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証0104065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証(廣媒)字第172號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証 京網文[2014]2108-308號 | 互聯網出版許可証(京)字039號 | 京ICP証000006號 | 京公網安備11000002000008號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