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等,“失去的二十年”會不會是日本的哀兵之策?

張季風

2017年02月28日08:22  來源:人民網-環球時報
 
原標題:張季風:等等,“失去的二十年”會不會是日本的哀兵之策?

泡沫經濟崩潰后,日本長期低迷。20世紀90年代末,日本經濟“失去了十年”的提法就見諸報端。到21世紀第二個十年,日本經濟仍無起色,在媒體的渲染與炒作下,“失去的二十年”似已深入人心,“失去的三十年”正接踵而來。

當今日本經濟果真如此淒慘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誠然,過去20年日本經濟增長率偏低、財政狀況不斷惡化、通貨緊縮長期化、個人顯性工資沒有增長,特別是低收入人群中的年輕人收入明顯減少,地區差距、收入差距有所擴大以及日本經濟國際地位相對下降、人口迅速老齡化……同時,由於日本完成了追趕任務,與歐美發達國家站到同一起跑線,后發優勢消失。前有歐美等發達國家的打壓和堵截,后有新興經濟體的高速追趕,國際地位相對下降,這些看似“失去的二十年”之實。

找錯的參照物

但若說日本經濟真失去了二十年,首先錯在找了不合適的參照物:我們總自覺不自覺地以中國經濟、美國經濟或者日本高速增長時期和泡沫經濟時期為參照物,來考察和衡量現在的日本經濟。

中國正處於工業化的初中級階段,也是城市化進程最快的階段,經濟高速增長有其必然性,而日本早已完成追趕任務。日本與美國也不可比。雖然美國也進入后工業化的成熟階段,但美國可利用政治霸權、軍事霸權在全球呼風喚雨,利用所謂“能為全球提供公共產品”的借口,有能力調動全球資源,為其經濟發展服務,還可利用美元作為基軸貨幣的優勢維持印鈔權和定價權,即便自身出了問題也可讓全世界為其買單。

從縱向比較來看,目前的日本經濟與日本高速增長時期也不可比。日本在1955年至1973年間實現高速增長,完成追趕歐美發達國家的任務,但現在實現高速增長的客觀條件幾乎完全消失。與泡沫經濟時期進行比較更不恰當,因為泡沫經濟本身就是一種非理性的危險經濟狀態。

現在的日本經濟狀況若與尚未出現泡沫經濟前的1984年日本經濟相比,應當比較客觀:股市(除泡沫期外)有升有降變化不大,地價也未發生太大變化,勞動者個人收入略有上升,法人收入有升有降,個人金融資產反而上升幅度較大,2017年大概是1984年的四倍。

個人儲蓄率下降是人們認為日本經濟失去20年的主要論據之一,但這一點恐怕不足為憑。日本家庭儲蓄率的確在下降,但企業儲蓄率在上升,國民儲蓄總體仍維持較高水平。2002年以后,企業儲蓄率一直維持在20%以上,“安倍經濟學”實施以來又大幅度提高。另外,標志國民富裕程度的人均GDP仍處於上升狀態,經濟實力和國民生活水平絕不遜色於歐美主要發達國家。

改革調整的20年

事實上,盡管日本經濟在20世紀80年代末盛極而衰,但直到現在,日本依然是一個極富有的發達國家。2015年,日本GDP總量達4.8萬億美元,仍居世界第三位,人均GDP高達32480美元,仍居世界前茅。海外淨資產高達339.3萬億日元(1元人民幣約合16日元),為世界第一;個人金融資產為1700多萬億日元,居世界之首。從外匯儲備看,到2006年為止,日本一直居世界第一位,2006年以后被中國超越,居世界第二位,2015年9月為1.23萬億美元。另外,日本還擁有可供半年消費的石油儲備,以及大量的鎳、鉻、鎢、鈷、鉬、釩、錳、銦、鉑及稀土金屬等戰略物資儲備,實際上這是一種物化的外匯儲備,而且更具戰略意義。

不僅如此,日本的失業率為3%左右,最高年份的2002年也隻有5.4%,而歐洲國家大多都在8%以上。國民生活水平甚至高於歐美發達國家,自然環境和空氣質量仍然是世界最好的。日本在世界產業鏈條中仍居高端,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仍屬一流。從某種意義上講,過去的20年更是日本改革調整的20年,經受歷練的20年,制度創新的20年。

日本經濟之所以陷入長期低迷,主要是對過去日本所出現的超過自身實力的虛假繁榮的徹底清算。經過不間斷的改革,在這20年當中,形成了支撐日本經濟未來發展的三個重要條件:第一,是空前的成本下降與效率提高;第二,是日本企業的國際化和世界市民化;第三,是持續且高強度的技術積累。在應對美國要求的日元升值過程中,不僅工資水平下降,而且流通成本和公共費用都大大降低,日本從一個世界物價最高的國家變成世界有數的低成本國家。

另外,由於生產大量轉移到海外,日本正從出口基地向全球商務的總部功能和總部經濟轉變。企業的研發高投入,促使日本的潛在技術實力上升。過去20多年,日本十分注重研發投入,從1990年起日本對研發的投入佔GDP的比重在發達國家中也是最高的,2015年接近3.5%。眾所周知,在過去的二十年當中,日本在物理、化學、生命科學等領域涌現出十余名諾貝爾獎獲得者。

展望未來,推動經濟發展的三要素中,簡單勞動力資源的權重將會下降。從日本來看,人口紅利早已喪失,人口和勞動力都在減少,代之而來的是“人口重荷”的包袱。另外,資本對經濟的拉動力也在相對下降,而人才、技術以及創新能力將在推動經濟成長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經濟蕭條期的技術儲備和人才儲備,意味著今后發展的后勁會更足。

對外哭窮的伎倆

從這個意義上說,高調宣傳“失去的二十年”不完全因為日本人低調與內斂,對外哭窮是日本的一貫伎倆。日本政府、媒體,特別是學者應當對經濟數字很敏感。但筆者注意到,當金融危機對日本造成沉重打擊,使日本經濟在2008年第四季度急劇下滑13%,2008年度GDP下降3.7%,其他經濟指標也迅速下滑時,日本政府官員的發言、學者的分析以及電視、廣播、互聯網和平面媒體連篇累牘,大肆渲染。

但2009年6月,當日本經濟在發達國家中第一個“觸底”,2009年度GDP降幅收窄,特別是2010年度GDP增長率達到3.5%時,不但政府不做聲,幾乎很少有專家評論,媒體報道也很少。因此,“失去的二十年”說法很可能是日本人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當“驕兵”吃盡苦頭,轉而採取明退暗進的“哀兵之策”。

“失去的二十年”虛多實少。過去二十多年,盡管日本經濟增速很低,但仍取得了“沒有水分”的發展。在泡沫經濟崩潰20年后,日本仍然保持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的地位,未來GDP總量還將緩慢增長,國際地位將相對下降,但下降速度將很緩慢,日本經濟實力和政府掌控宏觀經濟運行的能力不可輕視。

認識一個真實的日本經濟,知己知彼,有助於我們正確制定對日政策。隻有客觀認識對手,才能實現真正的超越。(張季風 中國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員)

(責編:袁蒙、張麗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