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9月05日13:18 来源:广州日报
近日,新学期开学,拿到人教版初一语文教材的老师发现,新课本30篇课文中,9篇课文被更换,单元顺序也做了较大调整。而备受关注的是,鲁迅的文章《风筝》也消失不见了。有专家认为,鲁迅文章太深刻,不是初中生能感知的,不如让他们接触宫崎骏、自然科学以及课外活动;也有人认为,很多删除的文章可能是几代人的记忆,不让孩子学很可惜。关于鲁迅文章从语文教材大撤退的问题再次引发广泛争论。 |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1/3课文调整 删除鲁迅《风筝》
近日,新学期开学,拿到人教版初一语文教材的老师发现,新课本30篇课文中,9篇课文被更换,单元顺序也做了较大调整。而备受关注的是,鲁迅的文章《风筝》也消失不见了。有专家认为,鲁迅文章太深刻,不是初中生能感知的,不如让他们接触宫崎骏、自然科学以及课外活动;也有人认为,很多删除的文章可能是几代人的记忆,不让孩子学很可惜。关于鲁迅文章从语文教材大撤退的问题再次引发广泛争论。
鲁迅有些文章地位“尴尬”
新学期伊始,初一年级的语文老师发现,新的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材删掉了鲁迅的《风筝》和郭沫若的诗两首(《天上的街市》、《静夜》),这一变化引发广泛讨论。多位资深初中语文老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要评价教材调整的效果,必须结合实际教学的效果进行,现在就表扬或批评为时尚早。也有老师坦承:“鲁迅的有些文章在初中教材里地位尴尬,就算老师花费大量时间精讲,学生也不能很好地理解。”
初一学生难懂《风筝》
对新教材的讨论焦点,在于删除鲁迅文章。七年级上学期新教材删除了鲁迅的文章《风筝》。
一位资深初中语文老师向记者坦言,鲁迅文章的思想性、文学性当然毋庸置疑,但选入教材还要看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观察到,鲁迅几篇选入初中课文的文章都出自《朝花夕拾》,内容多是作者回忆自己少年和青年时期往事,和学生的心理距离很近,学生就很喜欢、也能够较好地理解。但有些鲁迅的文章,比如《风筝》,对初一的学生来讲就不那么好理解。”
现在已经读初二的男生阿健认为,这篇文章很难懂,而且学完以后也没有留下很深的印象。同是鲁迅的文章,他更喜欢初二下学期学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学过之后,他为“覆盆子到底是种什么植物”跟妈妈讨论过多次,也记得《社戏》中作者钓虾、烧豆子来吃的情节。
有老师更直言,有些内涵较深的鲁迅文章在教学中“地位尴尬”。“这样的文章要结合特定的历史背景去理解,如果要读懂,还需要了解更多相关的知识。就算老师花了大量时间去讲,以学生的年龄、阅读量,还是很难理解。”
曾春香老师认为,总体看来,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上学期新增的文章文辞质朴,富有真情实感,“而且比较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她还发现,新教材选取的课文与每个单元的写作要求很一致。比如,讲家庭、亲情的一个单元,写作的主题也是一样。学生学完课文再练习作文,指向性和针对性更强。
“好还是不好 学了才知道”
很多网友反对删掉鲁迅的作品,认为这是一种“倒退”。甚至有人说,鲁迅的“淡出”是“教育的悲哀”。但也有家长和老师并不认同这种观点。家长何女士就表示:“不应该用成年阅读者、甚至文学爱好者的观点去评判初中教材。适合学生的教材才是最好的。”
她举例说,自己当年学习《纪念刘和珍君》时似懂非懂;直到上大学后专门找来鲁迅的文集看,才真正理解了这篇文章。她认为,将一些晦涩、难读的鲁迅作品或名家作品放到初中低年级语文教科书中,无异于“揠苗助长”。“文章是好文章,但学生消化不了。”
多位资深初中语文教师都表示,教科书的设计应该帮助学生更好地达到学习目标。比如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目标是语言的基础训练;更具体地来说,初一学习的重点是记叙文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评价一套教科书,应该结合学生的反馈。好还是不好,学生学了才知道。”
新版七年级教材更贴近孩子年龄阶段
刘华教授指出,由于七年级上册特别强调家庭亲情、学习生活,谈自然、人生体验、科学和幻想,所以选取更多贴近孩子年龄阶段的文章,由浅至深,并非刻意卡掉经典篇目。
他说:“实际上,此次修订还特别强调了阅读,强调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强调选文的典范性。增加语音、词汇等语文知识,强调人文性和知识性的统一,这是很重大的变化。课改初期的教材过于注重人文性,淡化了语言文字的学习。”
刘华也谈到,这次比较大的调整还在写作方面,新教材更强化写作,分单元进行编写,而且强调要生活写作,说真话,写真情,发挥想象,着力于提高孩子的写作能力。(谢绮珊 黄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