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9月16日08:12 來源:北京日報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14日14時(北京時間13時),在位於鹿兒島縣的內之浦宇宙空間觀測所發射了第一枚“艾普斯龍”號新型固體燃料火箭。從洲際彈道導彈的整個技術環節來說,日本已經完全沒有阻礙。 |
“艾普斯龍”號成功發射升空,使用機動發射架
據共同社報道,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14日14時(北京時間13時),在位於鹿兒島縣的內之浦宇宙空間觀測所發射了第一枚“艾普斯龍”號新型固體燃料火箭。
據共同社報道,“艾普斯龍”號火箭是日本近12年來首次發射的新型固體燃料火箭。原定於當天下午13時45分發射,但因有可疑船隻進入警戒區域而推遲了15分鐘。
“艾普斯龍”號火箭是2006年停止使用的日本國產固體燃料火箭M5的后續型號。它比M5更小,是一種小型火箭,全長24米,重約91噸,能將重約1.2噸的衛星發射到高度數百公裡的低軌道上。
英國廣播公司稱,“艾普斯龍”號火箭的大小約是日本此前幾代空間飛行器的一半,可使用人工智能進行發射前的安全檢查。據日本宇航局人士透露,“艾普斯龍”號火箭研發耗資3700萬美元,是2006年退役的日本國產固體燃料火箭M5研發資金的一半,而且其發射成本也比M5低。該人士還表示,該火箭已成功將搭載的小型科學衛星“SPRINT-A”發送至預定軌道。這種小型科學衛星長寬各約1米、高約4米、重約365公斤,將在距地球約1000公裡的軌道上運轉。其搭載的望遠鏡將觀測火星、金星和木星的大氣變化狀況。
由於發生故障,“艾普斯龍”號的發射今年8月曾兩次延期。
火箭變導彈 對日本不難
“艾普斯龍”號成功發射升空,這是自H2A主力火箭發射以來日本近12年首次發射新型火箭。“艾普斯龍”運載火箭發射准備時間短,維護發射人員少,起飛重量和運載能力都和美國MX重型固體洲際導彈相當,完全具有成為洲際導彈可能。
運載火箭和洲際彈道導彈的差距主要在發動機、制導、再入大氣層以及防熱這四項技術上。上世紀60年代末,美國同意向日本轉讓著名的Delta火箭技術,成為日后日本運載火箭發展的基礎。
在美國技術支持下,日本很快獲得了液氧煤油發動機生產技術和固體助推器技術。隨后,美國又授權日本生產早期固體發動機。在此基礎上,日本改進研制了自己的M-V火箭發動機。美國兩次技術轉移,讓日本火箭技術一躍跨入到世界先進行列。
“艾普斯龍”固體運載火箭正是基於SRB-A固體助推器和M-V火箭二三級發動機的新型火箭,採用的是真正先進實用的彈道導彈發動機技術。此外,日本上世紀就掌握了捷聯式慣導技術,可以用於為彈道導彈提供制導。日本還通過打擦邊球的方式,利用返回式衛星掌握了彈頭再入大氣層技術。從洲際彈道導彈的整個技術環節來說,日本已經完全沒有阻礙。當然,將這些分系統組合在一起生產真正的彈道導彈尚需時日,但也僅僅是時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