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0日09:24 來源:人民網-日本頻道
日本僑報社9日在東京發表了第16屆“華人學術獎” 獲獎名單,日本首都大學東京人文社會系教授何彬的日語論文《中國東南地區的民族志研究--漢族的葬儀、死后祭祀與墓地》獲獎。據悉,獲獎作品預定11月由日本僑報社出版發行。 |
人民網東京10月9日電(記者 劉軍國)日本僑報社9日在東京發表了第16屆“華人學術獎” 獲獎名單,日本首都大學東京人文社會系教授何彬的日語論文《中國東南地區的民族志研究——漢族的葬儀、死后祭祀與墓地》獲獎。據悉,獲獎作品預定11月由日本僑報社出版發行。
據介紹,本屆獲獎作品是何彬教授近30年間在中國江南以及東南地區所做的民俗調查的結晶之作。該書以中國東南地區漢族喪葬民俗為切入口,對上層階層到民間的葬禮變遷、葬法歷史流變以及各類相關祭祀作了長年追蹤調查后,系統整理和細致分析了田野資料和文獻資料,多角度地剖析了漢族祖先觀念、靈魂觀念、陰間意識即他界觀念的結構,為今后認識漢族精神世界結構提供了新的視野。
本書分三部記述了作者的調查和研究內容。作者在第一部“解讀葬禮和葬法”中,記述了國葬·公葬到民葬的事例,指出其行為深層蘊含的要素異同顯示的中華文化的精髓所在以及帝王文化和庶民文化特征的不同。第二部是“死后祭祀與祖先觀”,作者運用其對周邊文化的廣角認識,指出漢族民間祭祖行為隱含的模糊要素,並點明成為漢族的“祖先”乃需要“資格”或救濟手段,祖先有若干“級別”,中元節並非單一的“祭祖節”或“鬼節”。在第三部“墓·墓地之深層”,作者從民俗學角度梳理考古學和歷史學資料,並運用作者本人調查資料,包括照片和手繪圖,分析指出出墓地具有民俗學功能,墓地折射出的漢族民間他界觀以及漢族他界觀的基本結構。
本書作者致力於從民俗學角度認識漢族民間傳統文化及其變遷。文中除了作者本人的民俗調查獲得的第一手田野資料之外,還廣泛涉及到考古學、歷史學資料以及道教、佛教史料。民間魂魄說、祭祀行為深層、風水與祖先、風水與墳墓型制、十殿閻羅圖與他界等角度的記述,為讀者多側面地勾畫出東南地區以及整體漢族民間的各種觀念與意識。
據悉,何彬教授除了擔任首都大學東京人文社會系華人教授兼博士生導師以外,還兼任中國民俗學會常務理事、國際亞細亞民俗學會副會長、日本口述歷史文化協會副會長等。
“華人學術獎”由日本僑報社2002年創設,旨在向日本學術界和主流社會推介中國留日博士研究成果的,11年來已推出了16位華人博士的學位論文。他們的學術成果公開出版后,在中日兩國特別是學者間引起廣泛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