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8日08:39 來源:中國青年報
四點原則共識的達成和習主席與安倍首相會見對未來中日關系發展是一個好的指向。從日本民主黨掌權至今已經好幾年了,中日兩個亞洲主要經濟體形成了如今的對抗局面,這很少見也很令人遺憾。 |
11月7日,中日就處理和改善中日關系達成四點原則共識﹔10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應約會見來華出席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的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這引起日本方面的高度關注和持續熱議,不少日本報紙的評論文章展現出相對積極的看法和姿態,當然,沿用固定思維無端揣度中方用意的也不在少數。日本的有識之士怎麼看?就此,本報記者走訪了道紀忠華智庫日本首席代表后藤錦隆先生。后藤先生著重從兩國經濟關系方面談了一些看法。
中日關系不該也不會再壞下去了
四點原則共識的達成和習主席與安倍首相會見對未來中日關系發展是一個好的指向。從日本民主黨掌權至今已經好幾年了,中日兩個亞洲主要經濟體形成了如今的對抗局面,這很少見也很令人遺憾。后藤先生認為,目前兩國關系已經是最壞的了,不應該也不會再壞下去了。從經濟實力上看,中國和日本都很強,而政治上的對抗對雙方經濟都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仍然應該看到,兩國經濟的互補性很強,現實中誰都很難離開誰。產業是經濟的核心和基礎,完善的產業鏈才是真正的經濟力。
后藤先生說:“一方面,有言論稱中國可以對日本實施經濟制裁,我看這不太現實。很明顯,日本仍處於世界產業鏈的上游,搞起經濟對抗來中國恐怕佔不到便宜。歷史上日本向中國學習了一兩千年,到了近代實力超過了中國﹔而中國改革開放后也虛心地從日本汲取了很多有益的經驗,幫助自身取得長足發展,中國何妨再謙虛30年?另一方面,日本缺乏中國經濟的戰略縱深,中國龐大市場的吸引力是日本無論如何也無法抗拒的。”
日本企業界不贊成與中國對抗
后藤認為,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原先考慮,既然已經形成了對抗局面,那麼就需要盡量想辦法避開中國,往東南亞方向發展。但東南亞也有具體的情況,這一地區人口總量不大,但國家與民族眾多、語言差異明顯,各方利益很難調和,難以形成共識。這也注定安倍選擇的是一條不平坦的道路。事實說明,安倍上台后引導日本企業向東南亞跑、向非洲跑、向歐洲跑,繞了一大圈回頭坐下來一算,不行,(日本的合作重點)還是在中國。事實上,雖然近年來日本對中國新增投資大幅縮小了,可是總量並沒有減少,相反還呈現繼續擴大的態勢。“這就是彼此經濟的吸引力之所在,中國魅力之所在,也是日本企業界和日本政府都避不開的現實課題,日本企業界不贊成安倍搞對抗中國那一套。”后藤先生說。
有關四點原則共識達成之后,一些日本媒體對未來中日兩國關系能否逐步走向真正改善持謹慎甚至是懷疑的態度,包括個別日方高官言論上的一些反復。對此,后藤先生認為,這主要還是因為雙方仍然嚴重缺乏互信,媒體的言論就更不用說了,也在過度的猜疑中跟著偏離正確軌道。近代以來,中日力量互有高低,在此消彼長中達到力量平衡點時往往容易發生磕磕碰碰。此時,關鍵要靠雙方運用政治家的智慧回避風險、解決問題。也就是說,適時進行首腦接觸和保持高層往來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