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3日09:3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朝日新聞》曾在1992年根據吉田清司的証言,做出《隨軍慰安婦報道》,后來《朝日新聞》斷定吉田的証言不可信,所以決定撤回報道。安倍接連向《朝日》發難... |
要讓一家知名媒體信譽掃地,最簡單的辦法就是不斷指責其報道失誤,在專業素養上令其蒙羞。指責的人若手攬大權,則會讓殺傷力增加數倍。
很顯然,安倍是熟諳這種做法的。11月20日,日本首相安倍在接受採訪時稱,慰安婦的問題純屬媒體誤報,應該恢復日本聲譽。這個媒體,指的就是《朝日新聞》。
《朝日新聞》曾在1992年根據吉田清司的証言,做出《隨軍慰安婦報道》,后來《朝日新聞》斷定吉田的証言不可信,所以決定撤回報道。
如若普通事件,《朝日》承認過去“誤報”了,公開發表個聲明,此事也就作罷,掀不起什麼漣漪。但若此事涉及歷史性事件,且在目前的外交爭端中有著証據作用,那就不能稱其為一般的問題。
安倍接連向《朝日》發難,無非是遵循這樣的邏輯:有關慰安婦的報道原來是可資中韓利用的証據,那如今,這個証據已被証偽,那麼慰安婦問題的存在就是一個偽命題。顯然,安倍妄圖從報道的源頭來否定日本強征慰安婦的不光彩歷史,從而達到為歷史翻案,為罪責推脫的目的。
若是“孤証”,安倍毫無疑問會達到險惡的目的。然而大量的歷史文件和証人証言都清楚地証實,慰安婦問題是不容抹殺的事實,連日本的盟友美國也在國會通過相應決議譴責這一反人類罪行。至今,美國已在多處安放了慰安婦塑像就是一個例証。
安倍明知此路不通而執意為之,目的顯然不全在此。對《朝日新聞》關於慰安婦報道失誤的不斷指責,安倍想要達到的現實目的是令其屈服。
戰后的日本媒體界、言論界一直呈現左右兩派對立的格局。《讀賣》和《產經》在政治立場上都親近自民黨和安倍政權,而《朝日》是左派知識分子的根據地,被譽為日本的“良心”,起著監督公權力的作用。就連把《朝日》視作競爭對手的《讀賣》和《產經》,對《朝日》也是禮讓三分。
安倍上台后,深知宣傳的作用,在繼續維持與《讀賣》和《產經》關系的同時,也通過左右NHK的撥款權和人事任命權,迅速地把它改造成傳播右翼言論的私器,在推行右傾政策的同時,也及時地調控著國家輿論的方向。在日本政壇流傳著這樣一句話,“誰掌握了NHK,誰就掌握了國家輿論動向”。就連這樣一塊難啃的骨頭都被輕鬆拿下,安倍自然信心膨脹,想一舉把《朝日》“收編”,奈何《朝日》並不配合,時不時地對首相的政策加以批判。
安倍首相和《朝日》十多年來一直在各種問題上“論戰”不斷,矛盾日深。安倍對《朝日》的不斷指責,無疑給了《朝日》的軟肋——自尊——最為致命的一擊。因為《朝日》有著一種自負:它的報道是最准確的、最具批判性的,也是最深思熟慮的。
9月11日,《朝日》管理層在總部罕見地舉行記者會,為誤報一事鞠躬道歉。資深媒體人野島剛在一篇文章中直言,戰后媒體史上,《朝日新聞》被打敗了,這意味著日本戰后的媒體界、言論界左右兩派對立的格局中,從過去“左派佔優”的狀況變成了“右派佔優勢”的局面。
毫無疑問,安倍勝了這場針對媒體的戰役。然而,這也引發世人的憂慮,沒有了媒體對公權力批判,安倍豈不更加肆無忌憚?(楊子岩)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4年11月22日 第 0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