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4月08日13:17 來源:人民網-中國經濟周刊
質疑中國主導成立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下稱“亞投行”)的報道,在日本一直持續到3月31日,這天是亞投行募集創始成員的截止日期。 |
拒入亞投行,日企利益恐受損
這兩年日本企業效益相當好,從3月底陸續發布的各家企業過去一年的財務報表來看,效益均比預測的要好很多。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日本企業在轉型上做得比較成功。這個轉型是指從單純的產品制造,向提出綜合解決方案,如提供社會基礎設施建設方案的轉型。
例如日立在2014年4—12月,效益增加了9%(3221億日元),東芝則增加了6%(1648億日元),三菱電機甚至增加了41%(2013億日元)。“主要是這些企業在社會基礎設施方面的業務做得非常的好。”《東洋經濟周刊》記者富田頌子分析說。如果亞洲各國同時在社會基礎設施方面推進項目的話,鐵路、公路、港口、機場、智慧城市、智能電網等等,日企在國外能夠拿到的業務量也會更多。而日本企業的轉型成功,與國外大量推進新的社會基礎設施項目有著非常緊密的關聯。
“感覺我們在和中國進行意識形態的對抗,隻要是中國倡議的,日本必定要反對。”一位管理經濟事務的日本官員對筆者說。日本的國家政策,在做出判斷的時候,當然會考慮國家利益,考慮企業今后的利益等問題,但自從2013年開始推進“價值觀外交”后,這位日本官員更加清楚地感受到日本在意識形態方面與中國對峙的堅定態度。
這讓人感到日本對中國的外交政策有些僵化。美國也沒有加入亞投行,但美國沒有忘記和中國溝通,為今后加入亞投行,或者為今后與亞投行合作,留下了充分的余地。日本是否在與中國溝通?在什麼問題上與中國進行了溝通?在東京想拿到相關的信息比登天還難,也許日本政府推行的價值觀外交,已經讓中日在外交層面徹底喪失了溝通的渠道。
外交中的“金融時報風險”
4月初,在東京開始有媒體談論所謂“金融時報風險”問題。
在3月30日,也就是日本決意拒絕加入亞投行之時,日本駐華大使木寺昌人回答英國《金融時報》記者採訪時說:“日本商界覺醒得有點遲,但是他們現在已經就加入亞投行採取宣傳攻勢,宣傳效果目前看來是非常好的。”木寺昌人公開表示,日本可能在6月申請加入亞投行。
就在木寺昌人接受採訪后的一天,3月31日,麻生太郎再次對媒體表態,“是否參加,我們不得不採取非常慎重的態度。”可見日本政府並沒有鬆口。
此時日本輿論關注的是,2012年4月,時任駐華大使丹羽宇一郎也曾接受《金融時報》採訪,他表示,釣魚島之爭“將會給日中兩國關系帶來重大影響”。這使丹羽宇一郎成為日本輿論攻擊的對象。同年10月,日本政府解除了丹羽宇一郎的大使職務。
在3月底這個關鍵時候,日本派駐中國的大使,公開展望日本將可能於6月申請加入亞投行,這與國家政策明顯相悖的言論,其給木寺昌人帶來的風險堪比丹羽談論釣魚島問題的言論。
3月底堅定反對亞投行的日本,如果繼續堅持反對,國際社會大概也就隻有日本一國這樣了。但如果真如木寺昌人所言,日本會考慮在6月份時,扭轉船頭提出加入亞投行的申請,日本政府過去說的話又該如何解釋?(作者:《中國經濟周刊》特約撰稿人 陳言 )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版權作品,轉載時須注明來源,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