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4月14日09:30 來源:人民網-日本頻道
近日,日本早稻田大學服部正平教授的研究團隊在《國際科學雜志》發表文章稱,日本人的腸道內有相當多的可以把米和面包等碳水化合物完全轉化為營養素的腸內細菌。 |
人民網東京4月14日電 近日,日本早稻田大學服部正平教授的研究團隊在《國際科學雜志》發表文章稱,日本人的腸道內有相當多的可以把米和面包等碳水化合物完全轉化為營養素的腸內細菌,而且它們與歐美、中國等外國人的腸內細菌有很大區別。研究文章同時指出,腸內細菌與疾病、健康存在關聯,這也與日本成為“世界最長平均壽命的國家”存在某種關聯。
在人體腸道中,存在大約1000種多達數百兆個的細菌,這些細菌對健康的影響很大。研究團隊以19歲至60歲的106名健康日本男性女性為研究對象,對他們的腸內細菌基因進行了分析。同時,也從755名歐美、中國等11個國家的研究對象中獲取的數據進行了比對。
結果表明,在日本人的腸道內,多是一些分解碳水化合物並利用生成的氫將其完全轉化為營養素的腸內細菌,而在外國人的腸道內,多為利用氫分解出無用甲烷的腸內細菌。相對於約90%的日本人,隻有約15%的外國人的腸內細菌攜帶消化海藻的基因。
研究還發現,日本人的腸內細菌攜帶的用於修復DNA的基因很少,這是因為腸內環境使得DNA不易遭到破壞,於是攜帶修復基因的細菌未曾增多。在日本人的腸內環境中,幾乎不會出現引發人體細胞“癌變”的DNA損傷。
腸內細菌的差異雖然主要源於飲食、人種等的不同,但若按照全部細菌的種類構成進行分組的話就會發現,日本人與法國人、瑞典人等極為相似,而美國人和中國人則歸為其他分組。對此,服部教授指出,僅根據飲食、人種和地理等因素很難做出充分解釋,這將作為今后的研究課題繼續推進。(編譯/狄朋霞·校對/劉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