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日本央行在貨幣政策會議后宣布,將無限量購買必要數量的日本國債,使其收益率接近於零,維持現行的貨幣政策寬鬆力度不變。消息一出,日元匯率當日便跌破1美元兌130日元關口,再次創下20年來新低。
近期,日元匯率出現罕見的急跌現象,在一個多月時間裡貶值超過11%。3月以來,美聯儲開啟加息周期,日美之間利差擴大被普遍看作是本輪日元下跌的主因。目前,美國的長期利率已逼近3%,與日本近乎為零的10年期國債利率形成巨大落差,引發在日本的國際資本大幅流向美國。
日本央行不改變其超低利率政策,其背后原因是經濟基本面的約束。近10年來,日本經濟增長一直很疲弱,年均實際GDP增長率僅為0.97%。新冠肺炎疫情進一步沖擊日本經濟,2020年出現4.5%的嚴重負增長,2021年勉強回升至1.6%的正增長。隨著全要素生產率、勞動參與率的持續下降,日本經濟的長期競爭力和潛在經濟增長率也在走低。
在此背景下,日本貨幣政策所依據的通脹指標與歐美國家大相徑庭。日本經濟長期受通縮困擾,2月份除生鮮食品外的消費者物價指數同比增長僅0.6%,去除能源價格因素甚至為負值。同時,日本近兩年實際工資增長率遠低於政府所提出的目標,致使內需乏力,經濟增長脆弱。此外,當前日本財政約四成靠發行國債,央行主導的寬鬆政策實際在支撐整個財政運行。據日本財務省測算,利率每上升1%將造成日本政府2025年增加國債負擔3.7萬億日元。這些因素使得日本央行更傾向於繼續實施寬鬆的貨幣政策。
不過,日元的急速下跌引發了各界對“惡性日元貶值”的擔憂。上世紀90年代,泡沫經濟崩潰導致日本大型金融機構相繼破產,國際資本加速撤離日本,出現“賣空日本”的“惡性日元貶值”,日元匯率一度跌至1美元兌147日元。當前這波日元迅速貶值帶來的負面影響同樣不容忽視。一方面,由於日本約1/4的制造業產能轉移海外,傳統依靠匯率貶值激發國內產業活力的作用大為降低﹔另一方面,日元貶值會增加進口成本,在當前國際局勢動蕩導致原材料價格上漲的情形下,無疑會放大日本的輸入性通脹壓力。日本央行行長也表示:“日元迅速貶值的負面影響加大。”這些都凸顯日本央行進退維谷的兩難困境。
為一定程度上抵消日元貶值帶來的負面影響,日本政府2月份以來接連釋放石油儲備,同時大幅提高對成品油企業的補貼。近日還推出物價上漲專項對策,加上民間資金在內,總計將動用13.2萬億日元資金平抑物價。至於日本的寬鬆貨幣政策將持續多久,除了經濟金融形勢的變化,政治因素也是需要考慮的方面。今年夏季日本將舉行參議院選舉。如果進口成本上升引發的成本推動型通脹持續,必將傷及民意,日本政府不得不慎重應對。(作者為南開大學教授)
《人民日報》( 2022年04月29日 第 1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