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11月2日電 (記者張麗婭)“親仁善鄰,國之寶也”,中日兩千年的交往史証明,睦鄰友好合作關系符合兩國和兩國人民根本利益。在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之際,人民網推出“親歷者說”訪談欄目,重溫半世紀來友好合作歷程,探尋如何構建契合新時代要求的中日關系。本期嘉賓為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於鐵軍。
1994年,笹川日中友好基金在北京大學設立“國際關系研究講座”研究生項目,於鐵軍因英語成績較好“偶然”入選,成為該項目第一批學生中的一員。“入學前並沒有想研究日本,純屬巧合。”於鐵軍笑著說。
在近30年的中日關系研究中,於鐵軍重點關注安全與防務領域,編寫了《中日安全與防務交流:歷史、現狀與展望》《中日歷史認識共同研究報告(戰前篇):中日戰爭何以爆發》等學術著作。2010年之后,釣魚島問題成為中日之間一大不穩定因素。於鐵軍回憶說:“當時雙方的公船有比較近的接觸,很容易發生碰撞,如果不採取一些危機管控的措施,可能會擦槍走火。於是我們開始思考可以做些什麼。”2013年起,笹川日中友好基金與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組織中日雙方專家學者、政府相關人員相繼開展“中日海上航行安全對話” “中日東海空域安全對話”,就相關問題進行探討,發布了系列報告,為日后中日危機管控機制的確立發揮了一定作用。
於鐵軍認為,領土爭端、歷史認知、國民感情、地區安保等多種因素交織,使得現在的中日關系復雜而脆弱,當前國際局勢動蕩,日本的發展以及中日關系都處在十字路口。今年年底,日本將出台第二版國家安全保障戰略、防衛計劃大綱以及中期防衛力量整備計劃。於鐵軍表示:“日本或將對此前傳統的專守防衛政策進行較大調整,令人擔憂。希望日本客觀理性務實地認識中國,渲染‘中國威脅論’對於構筑穩定、友好的中日關系是不利的。”
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於鐵軍認為,這50年歷程最大的特點體現在“民”上。“我們往往將中日關系作為民間外交的典范,‘以民促官’增強了中日關系的韌性,希望能夠繼續發揮‘民’的作用,充分把中日關系的韌性、和平友好的可持續性保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