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3月23日電(記者陳建軍)3月22日,“大江健三郎和平主義思想及其當代價值”座談會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召開,中華日本學會會長高洪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所長、中華日本學會常務副會長楊伯江研究員出席會議並分別致辭。此外,中華日本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科研人員等近百人與會。
中華日本學會會長高洪(左一)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所長楊伯江(左三)出席並致辭。人民網記者 陳建軍攝
高洪在致辭中表示,此次座談會既是對大江健三郎精神的深切追思,更是對他作為“日本的良知”的無盡懷念。大江精神不死,和平主義事業永存。堅持和平主義是大江健三郎關注社會政治運動、積極投身維護和平憲法的“九條會”事業的精神動力。大江生前曾坦言他的畢生願望:“一是日本與亞洲和中國和解﹔二是日本國民、尤其是年輕人能接受教育,深刻反省,做一個愛好和平的日本人。”這在冷戰結束后極端民族主義上揚、政治右傾化、社會總體趨向保守的社會環境裡,可謂難能可貴。高洪說,大江健三郎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追思大江健三郎,希望這位“日本的良知”在天之靈能夠喚醒日本民族的人性良知,扼住日本滑向危險境地的腳步,避免重蹈歷史覆轍。
楊伯江在致辭中指出,大江健三郎不僅是一名作家,還是一位思想家、社會活動家,是和平主義的守護者、戰后日本的吹哨人(Whistle blower)。大江是那種以天下為己任、“將自己的寫作與重大世界問題糾纏在一起”的作家。從20世紀60年代反安保運動,到21世紀初反對海外出兵,從發起成立“九條會”,到歷時數年的訴訟斗爭,貫穿大江所有作品及終生實踐的,是反戰、和平主義思想。他認為,大江和平主義思想表現為對基本事實的尊重﹔大江和平主義思想體現在對侵略歷史的反思上﹔大江和平主義思想展示了日本社會良知,也展示了一個文學家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與人文主義關懷。在楊伯江看來,大江的執著與反思背后,是他對現實政治的憂思與警醒。目前日本正處在“戰后以來最為大膽的一次戰略蛻變”過程中。2022年底通過的“安保三文件”顯示,日本放棄了“專守防衛”原則,所謂“反擊”的修辭難掩“攻擊”的本質,戰后和平主義正面臨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他認為,喧囂之中、潛入底流的日本社會良知對和平的堅守與追求不僅基於思想理念,也同樣基於利害得失。在當今時代,無論任何國家,唯有走和平發展之路、行互利合作之道,才能獲得持久發展,才能實現長遠利益。
“大江健三郎和平主義思想及其當代價值”座談會在京召開。人民網記者 陳建軍攝
在觀看大江健三郎紀念短片之后,東京大學名譽教授小森陽一、NPO法人日中未來之會代表南村志郎、名古屋外國語大學名譽教授·日中關系學會副會長川村范行、日本菲利斯女子學院大學教授島村輝、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副研究員石田隆至、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前所長·中華日本學會前會長李薇研究員、復旦大學日本研究中心主任·中華日本學會副會長胡令遠、《人民中國》總編輯·中華日本學會常務理事王眾一、中國作協會員·中國作協外聯部一級巡視員李錦琦、南開大學日本研究院院長·中華日本學會副會長劉岳兵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外文研究所研究員許金龍、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中華日本學會副秘書長初曉波、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教授趙京華、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教授董炳月、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員·中華日本學會秘書長胡澎、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文化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張建立、中國社會科學院外文研究所研究員邱雅芬、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科研處處長·研究員唐永亮等中日雙方嘉賓圍繞“大江健三郎和平主義思想及其當代價值”,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作了精彩發言。
最后,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長吳懷中研究員做會議總結,他認為中日嘉賓的發言精彩紛呈。一是紀念大江健三郎的精神、尤其是道德良知、和平主義思想、人本關懷與世界人類命運緊密相聯,這是人類和各國人民的共同財富,並非一國一域的價值與財富。二是紀念大江對和平的追求,以及他一以貫之的對和平主義思想、立場的堅持與堅守。當前日本安全戰略蛻變及外交政策調整加快,走向令人關注,此時紀念大江健三郎、重溫其思想和精神、主張與立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三是紀念大江主張中日和平友好,對中日關系發展的傾心關注。今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5周年,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承、傳承、弘揚大江健三郎的風骨和精神,中日應該攜手一道,重溫條約精神,共促和平發展,堅持中日關系的正確方向,努力構建契合新時代要求的中日關系。
日本文學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大江健三郎於2023年3月3日逝世,終年88歲。大江健三郎的作品涉及到反對軍國主義、日美安保等廣泛主題,他用小說家觀察事物的獨特角度和表述事物的獨特方式,通過作品對社會、歷史、國家、民族、心靈以及青少年成長的思考和關懷,體現出知識分子的責任與良知。他是一位和平主義者,堅定維護和平憲法,長期反對日本復活國家主義,尊重歷史事實、熱愛和平、守護和平。他為增進中日兩國文化交流和中日友好事業,作出了不懈努力和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