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撈真相如在歷史隧道中“追光” 美籍華人近20載搜尋南京大屠殺史料

2023年12月06日13:54  來源:人民網-
 
原標題:打撈真相如在歷史隧道中“追光” 美籍華人近20載搜尋南京大屠殺史料

中新網南京12月5日電 (記者 朱曉穎)“夜深人靜時,當我翻看南京大屠殺資料圖片和當時西方的報道,就像走進歷史隧道,情緒很不好,有時會放聲痛哭。但當我走出這黑暗的一頁,感覺豁然開朗——偏激無助於客觀地了解歷史,不記住仇恨而是牢記真相,和平更顯彌足珍貴。”5日,在位於南京城西的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簡稱“紀念館”),美籍華人魯照寧在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感慨。

2023年是南京大屠殺慘案發生86周年。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前夕,魯照寧再次來到南京,准備將今年新搜集的史料捐給紀念館。捐贈,對他來說已是“停不下來”的慣性之舉。據其統計,近20年來,他向紀念館捐贈了近20次,捐贈史料超過兩千件(套)。

   站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遇難者名單牆前,魯照寧久久一語不發。牆上有他二爺爺的名字——魯葆寅。朱曉穎 攝

站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遇難者名單牆前,魯照寧久久一語不發。牆上有他二爺爺的名字——魯葆寅。朱曉穎 攝

站在紀念館遇難者名單牆前,魯照寧久久凝視,一語不發。牆上有他二爺爺的名字——魯葆寅。1937年侵華日軍攻入南京,大肆屠戮,魯葆寅被日本兵開槍打死。

在南京城的東邊,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紀念館公墓區抗日航空烈士紀念碑之英烈碑上鐫刻的4296名英烈中,魯照寧的小姑奶奶魯美音是唯一的女性。曾是空乘的她為營救機艙裡的嬰兒,不幸遭日機掃射身亡,年僅26歲,當時懷有身孕。魯照寧的家族中,還另有4位親人在日本侵華戰爭中死去。

魯照寧1964年生於南京。初中畢業前,他隨家人移民美國,在美國完成學業后,進入紐約電力公司工作,如今在該公司擔任項目督查職務。他告訴記者,年幼時就聽家人說起侵華日軍1937年在南京的暴行,出國后,他常翻閱當地的中文報刊,還閱讀了美籍華裔女作家張純如的英文著作《THE RAPE OF NANKING》(《南京浩劫:被遺忘的大屠殺》),內心的觸動不斷積攢。

2003年,魯照寧第一次以普通參觀者的身份到訪紀念館,心靈受到極大震撼。“看到‘萬人坑’遺址,我非常悲痛,就想著回美國后在網上搜尋相關資料。”

2004年,他通過中國新聞社記者牽線搭橋,聯系拜訪了紀念館時任館長朱成山,第一次向館方捐贈了張純如英文版書籍、一位日本人撰寫的南京大屠殺題材書籍等,並向朱成山表達了在海外幫忙搜集史料的想法,自此一發不可收拾。

侵華日軍的軍人手牒、刊登日軍佔領南京后狀況的《紐約時報》原件……5日在紀念館展廳裡,魯照寧帶著中新網記者,一一講解自己捐贈的在展史料,如數家珍。

“在外國網站上搜bunker(碉堡),線索是很少的,要搜pill box(藥盒子),因為當時碉堡的造型和如今的藥盒子有點像,這符合一些外國人的表達習慣”……魯照寧平時經常琢磨如何搜索關鍵詞、更有效地“打撈”線索。朱曉穎 攝

“在外國網站上搜bunker(碉堡),線索是很少的,要搜pill box(藥盒子),因為當時碉堡的造型和如今的藥盒子有點像,這符合一些外國人的表達習慣”……魯照寧平時經常琢磨如何搜索關鍵詞、更有效地“打撈”線索。朱曉穎 攝

“在外國網站上搜bunker(碉堡),線索是很少的,要搜pill box(藥盒子),因為當時碉堡的造型和如今的藥盒子有點像,這符合一些外國人的表達習慣”……一有空閑,魯照寧就琢磨如何搜索關鍵詞、更有效地“打撈”線索。

他省吃儉用,拿出收入中的很大一部分,在網絡平台上自費競拍他認為有價值的物品。有一次,他在拍賣會上看到一套歷史題材期刊,共6期,競標截止時間在午夜。擔心不能追到每一期標品,他干脆標了封頂價1000.01美元,第二天早晨醒來一看,恰好1000.01美元。“我拿到了!當時特別興奮!”魯照寧感覺,競拍中自己就像戰士,而這樣的“一擲千金”很有意義。

今年12月13日,是第十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魯照寧告訴記者,除了2020年至2022年這三年,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的現場,他次次都有出席。在他看來,世界上更多人了解到南京大屠殺慘案,了解到這段中國之殤、世界之殤,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熱愛和平、珍惜和平、守護和平的行動中來。

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魯照寧注視著張純如雕像。此前,他閱讀過張純如的英文著作《THE RAPE OF NANKING》(《南京浩劫:被遺忘的大屠殺》),並萌發了在海外搜集史料的想法。朱曉穎 攝

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魯照寧注視著張純如雕像。此前,他閱讀過張純如的英文著作《THE RAPE OF NANKING》(《南京浩劫:被遺忘的大屠殺》),並萌發了在海外搜集史料的想法。朱曉穎 攝

“2024年,將是我捐贈生涯的第20個年頭,也是我的退休之年,希望退休后繼續發揮余熱,到紀念館當志願者、做英文翻譯,與更多國際友好人士一道‘追光’。”魯照寧說。(完)

(責編:許文金、陳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