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賓簡介:魯照寧,美籍華人,文物捐贈人。自2004年起在海外持續為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搜索史料,迄今已捐贈2300余件(套)。
訪談摘要:自2004年起,美籍華人魯照寧在海外持續為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搜索史料,迄今捐贈2300余件(套)。“我看到紀念館放了超過100件我捐贈的物品時,我感覺付出沒有白費,能讓更多人了解這段歷史,我很激動。” 魯照寧說。
20年來,我堅持每天花費2-4小時搜尋相關的資料和遺留物
在日本侵華戰爭中,我有6位家人遇難。有一位難產,當時的醫院沒辦法接收﹔一位是小孩,遇上重慶大轟炸,在山洞裡生病沒辦法救治﹔我的二叔公本在家避難,聽到炮火停了,以為沒事了就出門,結果被日本士兵捅死﹔還有一位是很多人都知道的魯美音(魯照寧的姑奶奶,曾是空乘員),為救飛機上的一個嬰兒被機槍掃射死了,她當時才26歲,還懷有身孕。
2003年,我來到紀念館參觀,感覺一些陳列品和資料不夠詳細。我回到美國后就開始關注與南京大屠殺相關的文物,開始了就沒有停過。
20年來,一般我每天花費2-4個小時在網絡上搜尋打撈相關的資料和遺留物。我征集文物和史料的資金來源主要是我的工資,我是一個普通的工人,平時從工資中省出一部分專門做這件事。家人從一開始的反對,直到后來,我得到了家裡人的全力支持。
國家公祭日的設立,讓我很欣慰
2014年,我聽說設立了國家公祭日,覺得很欣慰,國際上很多國家都有國難日、受難日。我覺得國家公祭日的設立說明國家在致力於讓歷史保留下來,讓更多人緬懷先輩和他們的付出。那次我看到紀念館展出了超過100件我捐贈的物品,我感覺付出沒有白費,能讓更多人了解這段歷史,我很激動。
2017年,我受邀出席了國家公祭儀式,作為一個普通的公民能得到這樣的邀請,我感到心滿意足。那次我的父母都來了,我還跟父親策劃了一次父子共同捐贈。我的曾祖父是抗戰烈士,我說服父親把曾祖父的証書捐給了紀念館。父親喜歡集郵和火花,他把收集的日本人在南京發行的火花也捐贈出來了。這也是從1980年后我與父親第一次同時回到南京,時隔37年。
今年,我捐贈的史料以南京大屠殺期間的國際媒體報刊為主,大概100多件,加上《紐約時報》的膠片版一起200多件,其中包括《紐約時報》當時每一天的報道。這些資料是我從5月到現在,用半年的時間收集到的。
這是我的使命,會一直做下去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了解到了南京大屠殺的歷史。在美國,曾經有幾位華裔留學生在紐約聯合廣場舉著南京大屠殺相關的大幅照片和標語,讓很多路人都了解到了南京大屠殺。
我也常常向我的同事們講述南京大屠殺的歷史。他們隻知道日本在二戰期間的一些行為,但不知道南京大屠殺。我和他們說了之后,他們口口相傳,又間接讓更多人知道了這段歷史。他們知道我一直在征集南京大屠殺相關的文物,很驕傲身邊有這樣一個同事,這也是對我的一種鼓勵。
我給自己立了一個人生觀:“The best never rests. When he rests, he will rest in peace.”——“一個優秀的人是不會停息的,當他停息之時,就是他安息之日。”我不是一個優秀的人,但這是我的使命,既然是使命就會一直做下去,不會停。(龐雪汀 李澤睿 雎宇宸 徐紅霞 竇心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