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綜合報道】據《日本經濟新聞》21日報道,隨著日本高齡群體使用互聯網的頻率逐步提高,人去世后“數字遺物”交接的困擾日漸凸顯。“數字遺物”一般指人離世后在手機、電腦上遺留的數據和訂閱服務等,由於光是解鎖手機都困難重重,日本敦促人們生前就整理好信息並交代給家人。
日本總務省2023年調查顯示,60多歲的老人有78.3%使用智能手機上網,70多歲老人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為49.4%。日本國民生活中心20日披露,關於處置“數字遺物”的咨詢與日俱增。最常見的咨詢是無法解鎖手機以查看逝者的重要信息,如網絡資產、郵件合同等。
去年10月,一位50多歲的女性求助國民生活中心,稱其兄長去世前曾透露掃碼支付渠道還有數萬日元余額,但她向服務商寄去証明文件后始終杳無音信。日本數字終活協會代理理事兼律師伊勢田篤史進一步介紹,如果人們在未告知家人的情況下進行証券交易等線上金融活動,隱藏資產也可能存在無法順利繼承的風險。還有咨詢者表示想替逝者向親朋好友發送訃聞,或是存照留念,但他們不知曉密碼,無法讀取手機通訊錄和相冊。伊勢田篤史表示,強行解鎖手機存在數據丟失的風險,“即使請專業公司破解也要花費20萬到30萬日元(1萬日元約合469元人民幣),如果是新型設備可能會耗費更多時間”。
今年7月,還有一位80多歲的女士向國民生活中心投訴稱,丈夫生前訂閱的服務仍在自動續費,當她通過電信運營商查找到對方公司時,卻因提供不了賬號和密碼而無法取消訂閱。日本《東京新聞》21日報道稱,由於日本社會朝“無紙化”進步,居民日常生活繳費和信用卡賬單等紛紛轉向電子載體,這讓逝者家人更加難以查明其名下的訂閱服務和扣款來源。
針對種種訴求,日本國民生活中心提出了4條妥善處置“數字遺物”的建議:將賬號密碼寫在紙上,並涂掉家人能夠理解的姓名、生日等關鍵信息﹔將有效期內的合同信息歸類整理﹔靈活記錄“臨終筆記”﹔檢查服務商支持的功能,在生前指定未來可以接管賬號的人。
因“數字遺物”涉及個人隱私,其中可能包含不想讓家人知道的內容。伊勢田篤史稱:“可以整理有必要傳達的信息和對應的獲取方式,然后以‘臨終筆記’等形式清楚地記錄下來,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煩。”(青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