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柏林9月11日電(記者褚怡)“保存歷史記憶、傳承歷史記憶,這是我們這一代無法推卸的責任。”國際友人約翰·拉貝的曾外孫克裡斯托夫·賴因哈特日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歷史不被遺忘,文明才不會倒退。”
1937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攻陷南京,展開長達六周的燒殺淫掠暴行,至少30萬人遇難。二戰后,對日本首要戰犯進行國際審判的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在長達1218頁的遠東國際法庭判決書中,有兩個專章“攻擊南京”和“南京大屠殺”。
在這場浩劫中,當時受雇於德國西門子公司的約翰·拉貝挺身而出,與其他在華國際人士設立了“南京安全區”,設置25個難民收容所,為20多萬中國人提供庇護。他寫下的日記是南京大屠殺重要而詳實的史料之一。
在記錄苦難的同時,《拉貝日記》也寫下了希望。“日記裡也有很多關於希望的記載。”賴因哈特說,“面對那些被訓練成隻知道殺戮、掠奪、強奸與毀滅的侵華日軍,拉貝和他的同伴赤手空拳,守護著南京市民,也守護了良知。”
2017年12月,賴因哈特帶著他的女兒烏爾麗克參加了南京大屠殺80周年紀念活動。活動結束后,看過南京大屠殺的歷史照片,烏爾麗克說:“如果不是因為有這些照片,誰敢相信世界上曾發生過如此殘忍的事件?”
“在南京,無論是在出租車上、博物館裡,幾乎每個人都能講出一段與約翰·拉貝相關的故事,很多人的長輩當年就曾在安全區內躲避戰火。”賴因哈特說,南京民眾對約翰·拉貝的誠摯敬意令他動容。
1931年5月,賴因哈特的母親,也就是約翰·拉貝的外孫女,出生在遼寧。賴因哈特說:“當時,她的父親和約翰·拉貝一樣,在西門子公司工作。”她出生后不久,日本軍隊發動九一八事變,不久后,中國東北迅速淪陷。
“我的母親在戰爭中長大。”賴因哈特說,多年后,他母親在日記中寫道,她深感幸運,能在一個沒有戰爭的年代撫養自己的孩子長大。
作為拉貝的后人,賴因哈特始終把保護歷史記憶視為自己的責任。2017年11月,他將約翰·拉貝留下的歷史遺物交至中國駐德國大使館。一個月后,他在南京的紀念館重新看到這些遺物。“這些遺物應當回歸歷史,被安放在能讓人們銘記歷史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