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02日13:23 来源:新华日报
南京水西门大街上平地耸立着一组灰白色的建筑,这组建筑承载着南京的黑色城市记忆,背负着现代中国一段沉重的历史——这就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
南京水西门大街上平地耸立着一组灰白色的建筑,这组建筑承载着南京的黑色城市记忆,背负着现代中国一段沉重的历史——这就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尽管时代瞬息万变、物是人非,南京仍保留着这块地方,为南京大屠杀建馆立碑,国务院将这里颁布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遇难同胞纪念馆如一块坚硬的石头,以坚忍、肃穆的姿态告诉世界:我们不是一个健忘的民族。
遇难同胞纪念馆不仅是我国抗日战争系列博物馆中第一座纪念馆,也是在邓小平同志亲自倡导和支持下建立起来的,他亲笔题写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十六个大字。
1985年8月15日,在开馆当天,就有日本劳动者交流协会参观吊慰访问团来访,这是纪念馆落成后来访的第一批日本人。访问团成员进馆后的第一句话几乎都是:“我们是向中国人民赔罪来的!”
自1985年正式开馆30年来,遇难同胞纪念馆先后实施三次改造扩建工程,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公共纪念场馆体系,声名、影响力传遍海内外。
1995年进行第一次扩建工程,新建悼念集会广场和一批反映南京大屠杀主题的艺术品,主体扩建项目遇难同胞名单墙建成后,海内外媒体作了大量报道。每年的清明节和“12·13纪念日”,中日两国的僧侣们,都要和部分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遗属们一起,在“遇难者名录墙”前为逝去的先人祈祷。
2005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第二次扩建遇难同胞纪念馆,于2007年12月13日即南京大屠杀30多万同胞遇难70周年纪念日如期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
去年12月31日,遇难同胞纪念馆第三次扩容工程(四期工程)正式启动,总体定位是在现有的“历史”与“和平”两大主题上,以“胜利”为主题大规模扩容,将于明年9月建成开放。
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容工程加入“胜利”元素,彰显了南京文化多元性需要,是对“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再次提升,将与北京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形成南北呼应,诠释中华民族复兴所走过的艰难而伟大的历程,也是对以安倍为首的一批日本当权者在历史问题上开倒车,破坏东亚稳定,企图挑战战后国际秩序的有力回击。
遇难同胞纪念馆先后被中宣部命名为首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被团中央命名为首批“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时被中央文明办命名为“全国文明建设先进单位”。
2004年5月4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来遇难同胞纪念馆视察,看完整座纪念馆后,胡锦涛同志神情严肃地对我说:“这里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地方。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忘记惨痛历史。”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及李慧独家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