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2日08:12 来源:京华时报
今年12月13日是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当天上午,党和国家领导人将出席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的国家公祭仪式。 |
明天迎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党和国家领导人将出席公祭仪式
今年12月13日是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当天上午,党和国家领导人将出席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的国家公祭仪式。
根据南京市政府公告,12月13日10点,将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
祭仪式。届时在现场奏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之后(约10:01),南京市主城区范围内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应当停驶鸣笛致哀1分钟(执行紧急任务的特种车辆除外),火车、船舶同时鸣笛致哀,道路上的行人和公共场所的所有人员同时就地默哀1分钟,致哀1分钟后恢复正常(正在从事特种生产作业的人员除外)。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将现场直播公祭仪式,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络电视台、中国网也将同步直播。
□解读
公祭日反映国家敬畏平民生命
对于设立国家公祭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表示,“南京大屠杀是中华民族近代史上最黑暗、最沉重的一页。”抗战期间,我国有3500多万人员伤亡。然而,一直以来,国家层面缺少一个集中祭奠平民死难者的纪念日,这与我国二战战胜国的地位不符,也不符合国际惯例。
设立国家公祭日的首位建言者,全国政协原常委赵龙表示,“生命权是最基本的人权,尊重生命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鲜明特征。”赵龙表示,设立公祭日表明了整个民族铭记历史的决心,更反映了国家对民众的尊重和对平民生命的敬畏。
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经盛鸿表示,对南京大屠杀历史事件,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早有定性。我国立法设立国家公祭日,并在国家层面高规格举行国家公祭,体现的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意志,历史不容任何挑战与质疑。
作为二战的四大同盟国之一,中国抗日战争付出了巨大代价,为整个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学会副会长张生表示,在当前世界兴起反思战争、珍爱和平的热潮中,我国高规格举行国家公祭,也在向国际社会传递和平理念,经历了苦痛灾难的中华民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祈望和平。
“国家不强,民族才会遭此大劫”“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要复兴”……网友在国家公祭网上留言,表达振兴中华的愿望与担当。
专家们表示,南京大屠杀是我国近代史上最为沉重的教材,“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应铭刻在民族集体记忆中。“国家层面,悼念逝者,必然能进一步凝聚全民族奋发向上的力量,早日实现民族复兴。”朱成山表示,时隔77年的今天,在首个国家公祭仪式上,我们可以无愧地告慰逝者,祖辈们孜孜以求的强国梦想,已经变得触手可及。
领导人参加纪念起示范效应
13日,党和国家领导人将参加在南京举行的国家公祭仪式。记者梳理发现,今年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参加纪念日活动。
7月7日,全民族抗战爆发周年纪念日,党和国家领导人来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同首都各界代表一起,隆重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习近平出席仪式并发表重要讲话,俞正声主持纪念仪式。
此外,在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9月30日“烈士纪念日”,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均参加了纪念活动。
北京市社科院科社所所长杨奎认为,一年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公开参与纪念活动,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对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传承。
国家纪念日的设立和推广,实质上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人文精神、民族性格与国家形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历届领导集体成员均积极参加了各种纪念活动,这种示范效应,对唤起民众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提供了强大的力量保证。同时,党和国家领导人参与公开场合的纪念活动,既是一种文化活动,更是一部部鲜活的教科书。
京华时报记者张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