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4月22日13:28 来源:文汇报
1919年(大正7年),一纸“第二次高等学校教育令”将当时日本高等学校中的专业划分成文科和理科。近百年来,这一划分体系虽然多受诟病,但一直延续到现在。 |
围绕“还需要文科吗?”的讨论:来自“改革派”的呼声
在这场持续数月之久的围绕“我们还需要文科吗?”的大讨论中,各路学界人士纷纷出马,贡献了多种角度的见解。而文部省大臣助理铃木宽和名古屋大学副教授日比嘉高的笔战可谓其中最精彩激烈的交锋之一。
8月17日,铃木宽在一家网站上发表了一篇长达8页的申辩文章 《“大学不要文科”是事实吗? 解释针对下村大臣通知的误解》。文中首先指出,文科学者本应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但日本学术会议干事会却不加甄别地轻信了媒体的误读,“使我无比失望”。其次,正如笔者在本文开头分析的那样,这份通知的“事务性”色彩浓厚,“省内既没有举行记者会,也并未召开特别会议,外界反应着实出乎意料,令人困惑”。而且,据文部省估计,至2031年,高中毕业生人数将降至100万,比1992年的205万减少一半。因此,人文社会学科
的整改本来就是“既定路线”,准备下手“裁撤”的只是无须取得教师资格证便可毕业的部分师范院系(“新课程”),以应对18岁人口日益减少的现状。
第三,铃木指出,文部省非但从未“轻视”文科,反而对其十分珍视,始终致力于推进人文社会学科的建设。具体而言,17.4%的2014年度科研补助金分配给了人文社会科学专业,较2010年度显著提高了10.7个百分点。与国立大学实现法人化的2004年度相比,科研补助金的分配额也有上升。此外,为给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教研活动注入活力,文部省特从2015年度预算中拨出178亿日元(约合9.2亿元人民币)推进“博士课程教育尖端项目”,全方位支援各校的博士课程建设和维护。介绍完文部省的“重文”措施后,铃木又批评日本学术会议干事会无端对“通知”内容进行“扩大解释”,认为裁撤文科的风潮还将蔓延至日本的597所私立大学。事实上,两类大学各有任务分工,不可混为一谈;况且一定要说的话,私立大学培养的人文社会学科学生人数远远多于国立大学,其重要程度也绝不可等闲视之。
在这篇申辩长文的末节,铃木还指出日本文科的教研成果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他表示,自己非常重视一个叫做“师生比例”的指标,即导师与门下学生的人数之比。在日本国立大学的文科和社科院系中,这一指标达到15—20,也就是说,15—20名学生只拥有一位指导老师,似乎能见到一幅众生“嗷嗷待哺”的惨淡景象。这一数字不仅远高于美国许多大学的文科院系,也比日本国立大学理工科和医科专业(3~10)高出不少。铃木认为,“师生比”直接影响到了科研论文的引用次数:“东京大学物理专业的论文引用次数排名世界第3位,京都大学的化学专业排名世界第4位,大阪大学的免疫学排名世界第4位,东北大学的材料工学排名世界第5位。而人文学科中连一所能排进前100位的学校都不存在 (东京大学的社会科学专业排名世界第87位)。”他以“劣质”、“惨状”形容文科教育,直言学术会议干事会要求文部省承担责任是搞错了对象,真正需要问责的恰恰是放纵文科院系走上堕落之路的学术会议自身。
“那么,学术会议应发表怎样的声明呢?向文部省主张文科的意义没有任何价值。为今之计,是意识到文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建设性且经过深思熟虑的建议。”写至结尾,铃木的口气已变得颇为严厉。
之所以花费许多笔墨介绍这篇申辩文章,是因为笔者认为铃木的几条意见的确已基本涵盖了日本人文社会学科发展道路的方方面面:文科需要改革吗? 文部省应给予文科怎样的支持? 应该如何提高文科的科研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