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8月19日电 (记者魏冠宇)耳提面命、趋庭鲤对,中国人的家庭教育讲究言传身教。然而在抗战时期,无数仁人志士被迫与骨肉分离,天伦之乐的温馨场景成为奢望。
今天的人们不免好奇:战火纷飞中的中国人作何思何想,又以何样的精神诫子传家?
所幸,书札得以穿越时空。赵渭滨、袁国平、赵一曼……抗战英烈的见闻和思想,通过档案资料留存至今,启迪后人。
战场,未被修饰的前线实录
“娘子关一带是山地,倒还可守。不过川军的枪等于零,重轻机枪均土造,不能连发,没奈何只有以血肉去与敌人机械化的部队和机炮火碰。结果之如何,不问可知了。”
寥寥数语,写出敌我悬殊的战力对比、硝烟弥漫的前线战况。这是1937年10月24日,国民革命军陆军第41军122师参谋长赵渭滨在行进中,写给18岁儿子铁松(赵世诚)的家信。
我方以“枪等于零”对抗日寇机械化部队和机炮,家书向子女传递当时官方战报不曾展开的细节。数月后,赵渭滨血洒疆场,家书成为绝笔。
“日本鬼子并不那样可怕,只要会打战,敌人的飞机大炮都有办法对付的。一年多,我们在大江南北共打了贰佰廿多次的战,都是胜利的,有了这一年打鬼子的经验,我们以后更有自信了。”
1938年12月,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给侄儿袁振鹏写了一封信,颇具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彼时在武器装备极差的情况下,新四军在敌后抗日斗争中形成实战经验、以弱抗强。
1941年,35岁的袁国平在皖南事变突围中身负重伤,为避免拖累战友落入敌手,举枪自尽。
两封相隔一年的家书,把战争的残酷告诉远方的孩子,也传递给多年后的人们。透过文字,山河破碎的国家、顽强不屈的军民,今犹历历在目。
学习,不约而同的关怀叮咛
在北京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自7月7日开幕以来,吸引众多目光。
展览首次展出东北抗联第3军1师2团政委赵一曼从被捕到英勇就义的详细档案。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来到抗战家书视听空间,重温她写给幼子宁儿的遗书。
“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牺牲的!”
1935年11月,赵一曼为掩护部队负伤被俘;经残酷刑讯,翌年8月2日英勇就义。她的遗书被藏在日军审讯档案中,1957年才被发现。
“我的孩子自己好好学习,就是母亲最后的一线希望。”
“生死之际,她牵挂的是孩子的学习。”读至此句,来自湖南的观众邓女士感慨万千。
叮嘱子侄学习,是英烈家书中不约而同的话题。
“知家中甚安,你的学业进步,甚为慰藉。”袁国平告诉袁振鹏。
“你学校的通知到了么?何时入校?望你告诉我!”赵渭滨写给铁松。
教育,决定一个民族的未来。英烈们清楚知道,下一代的志与力关乎国家兴亡。
“只要能学成一个健全工人,健全的技术家。我也就无恨了。况且你学的技术,正是未来抗战必需的工具呢!”赵渭滨勉励儿子,“不是希望你作一个普通工程师了事,还希望准备在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能够当一个优良的技师!能够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服务!能够在复兴民族恢复失地的工作上作最大的努力,最大的贡献!”
赵世诚大学毕业后潜心科研,将毕生心血倾注于航空国防事业,对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制成功作出重要贡献;陈掖贤(即宁儿)拒绝领取烈士抚恤金,大学毕业后在高校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袁国平之子袁振威长大后从事海军作战指挥研究,培养大批军事人才……
父辈的叮咛,让濡染苦难的孩儿,终长成国家的栋梁。
复兴,代续接力的民族伟业
“我们都是以殉道者的精神为革命、为国家民族服务的。或许有人要说我们是太不聪明了,然而世界上应该有一些像我们这种不聪明的人。”
信中,袁国平道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思考:“中国正在大的变动之中,中国抗战成功,不愁无饭吃;抗战不幸失败,则大家都当亡国奴……”
“红军之善战,红军之努力,真使东北军、晋绥军、陕军愧死!老百姓有三句话说,红军又会打仗又不扰民,中央军会打仗但是扰民,晋陕军又不打仗又扰民。就可见一班[斑]了。”
赵渭滨在信中告诉后人:“你们的造就比我好,你们的前途自然也比我好,你们的幸运自然更比我好了。”他自叹不幸生在“过渡时代”,又把满心的希望寄予新时代的青年。
“我为甚么向你写这么详细?就是要使你知道现在已是万恶军阀总崩溃之一日。”这位眼光长远的将军,洞察时世人心向背、道出历史大势所趋。
“同时红军在民族抗战当中的一切一切,也就是共产党在中国民众心理上所建立的很大基础!未来的成功,未来的抗战,恐怕还是要靠共产党吧!”他写道。
一封封写给孩子的家书,笔笔泣血、字字千钧,为了民族复兴的思索力透纸背。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穿越时空,今天的孩子从先辈手中接过历史的接力棒,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力量,是对英灵的最好告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