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9月16日13:46 來源:人民網-環球人物
辭去首相后,鳩山依然活躍在日本政壇。2012年底,由於反對當局的一系列政策,鳩山遭到排擠,最終決定不參加當年12月進行的眾議院選舉,從政壇引退。 |
“恐美派”毀了亞洲共同體
近日,在位於東京都赤?的辦公室,鳩山向環球人物雜志記者總結了過去幾年自己和民主黨的得失,以及他對日中關系的看法。
環球人物雜志:民主黨政權僅維持了3年多就告失敗,主要原因是什麼?
鳩山:在民主黨執政期間,我們有兩個失誤。第一,沒有完全弄明白,國民對日本依靠官僚集團和美國到底有多厭惡,是否真的渴望打破這兩個“依存”﹔第二,沒有弄明白,自己的執政理念是否符合國民的期望,我們是全部代表了國民還是走向了反面。由於缺少和國民的交流,最終導致政權的執政理念與國民的實際期望脫節。
環球人物雜志:除此之外,民主黨內部是否也存在黨爭問題?比如黨內有一支畢業於鬆下政經塾的勢力,他們似乎與您和一些建黨元老之間有斗爭。
鳩山:鬆下政經塾是鬆下幸之助創辦的私人精英學校,那裡的畢業生知識豐富,優秀的人也很多。但他們在政經塾所受的教育是如何宣揚自己,如何提升自己的成績,並獲得更高的職位。這種自私自利的做法,在自民黨內或許行得通,但在強調集體領導的民主黨內很容易導致對立。尤其是民主黨獲得政權后,擔任高官的機會很多,有些人不是在思考如何打破舊體制、創立新體制,而是如何讓自己盡快成為大臣。這與民主黨的宗旨相去甚遠。我與這些人有分歧,政策層面也出現了對立。他們主導了民主黨之后,對一批建黨元老喊“滾出去”,結果出現了大分裂。這讓國民失望。
環球人物雜志:您擔任首相時提出了一個建設“亞洲共同體”的構想,這是基於何種考慮?
鳩山:戰后日美建立了長期的同盟關系,在美國的支持下,日本從戰后的廢墟中發展起來。日本感謝美國是應該的。二戰結束這麼久,日本在外交上一直是向美國一邊倒。在冷戰時期,這種狀態可能還不錯。但冷戰結束后,世界出現新秩序,日本應該順應潮流改變戰略。可事實上,日本在政治外交上依然看美國的臉色。我覺得,日本作為一個亞洲國家,在保持與美國同盟關系的同時,應該努力成為一個受到亞洲各國尊重的、獨立自主的國家。所以,我一直主張以“友愛”精神化解歷史恩怨。像德國和法國,經歷了殘酷的戰爭,最終能夠認真清算歷史,相互諒解,從而共同建設“歐洲共同體”。亞洲也應該如此,尤其是中國和日本,應認真解決好歷史問題,相互理解,共同引領亞洲。所以,我擔任首相后提出了“亞洲共同體”構想。
環球人物雜志:為什麼“亞洲共同體”最終還是夭折了?
鳩山:首先是因為我當首相的時間太短﹔其次,這個構想遭到了國內官僚集團的抵抗,尤其是外務省的官僚一向對美國有敬畏心理,覺得首相的構想會損害日美同盟關系,引起美國的擔憂。雖然我再三解釋這一構想沒有排斥美國的意思,但美國似乎還是產生了一種“受排斥”的錯覺。當時,奧巴馬總統剛提出“重返亞洲”,我的這一構想好像是與他的戰略唱對台戲。
環球人物雜志:您為此受到了來自美國的壓力。
鳩山:雖然有美國的壓力,但更大的壓力來自於代表美國利益的外務省官僚,還有國內那些經濟商務官僚。由於他們的堅決反對,事情難以順利推進。我辭職后向菅直人移交工作時,特意給他留了一張條子,希望他繼續推進“亞洲共同體”的建設。他也答應了,但這事后來就沒再提起,很遺憾。
日本外交有點“孩子氣”
提起鳩山,就不能不說他和中國的密切關系。當年,他任民主黨負責人時就表示,自己就任首相后將不參拜靖國神社。今年1月,鳩山訪問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時,低首默哀,並宣布將自己的名字從“鳩山由紀夫”改為“鳩山友紀夫”。5月,中日關系膠著之際,鳩山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從中方看,說日本竊取了釣魚島(日稱‘尖閣列島’)也有道理。”此言一出,一些日本人給鳩山帶上了“賣國賊”的帽子,右翼的抗議車隊也出現在了他家門前。
環球人物雜志:前不久,您就釣魚島的歸屬問題發表了自己的見解,也因此遭到了日本政府和輿論的批判。您對此怎麼看?
鳩山:我並不僅僅是想陳述一段歷史事實,而是要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在這個問題上,雙方可以有自己的立場,但也要傾聽對方的聲音。如果單方面認為自己的主張正確,問題永遠解決不了。我不久前訪問北京,特地會晤了當年鄧小平先生與福田糾夫首相會談時的中方翻譯林麗韞女士,詢問了當時的情況。據說,雙方當時沒有就釣魚島問題簽署備忘錄,也沒有寫成文字,是以一種信義達成了“擱置主權”的共識。如果因為沒有文字記載,就否認“擱置主權”共識的存在,這是不應該的。不傾聽對方主張,單方面宣布不存在主權爭議,這是對對方最大的挑舋。日本政府應該承認分歧,通過對話和協商來解決問題。如果一時解決不了,就繼續“擱置主權”,讓后代去解決。
我僅僅把上述的觀點做了表示,就被罵成“賣國賊”。我今年多次訪問中國,中國方面有學者指出:“鳩山先生的發言,是出於維護日本國家利益的發言。”遺憾的是,中國學者明白我的心意,日本國民卻無法理解我的苦心。
環球人物雜志:日本在政治和外交上向美國一邊倒,並出現了一種“聯美抗中”的傾向,但是在經濟上卻期望與中國保持緊密的合作,這不是很矛盾嗎?
鳩山:日本現今的外交正在採取“包圍中國”的策略。2006年麻生太郎任外相時,日本就提出“自由與繁榮之弧”的外交戰略,期望與價值觀相同的國家組成統一陣營,對價值觀不同的中國實施包圍。我覺得這不是外交,真正的外交應該是與價值觀不同的國家尋求友好相處。從這一點上來說,安倍首相“包圍中國”的想法很幼稚,也是不可能實現的,相反,會使得日本更加孤立。我不喜歡你就不與你交往,這有點孩子氣。日本不應該再推行“價值觀外交”,而應該推行“友愛外交”。
環球人物雜志:安倍現在正積極推進行使集團自衛權的憲法新解釋,甚至准備修改憲法,您對此有什麼看法?
鳩山:安倍期望通過對憲法的新解讀,來確定行使集團自衛權的合法性,但是我覺得這樣做不會很順利。首先,我相信聯合執政的公明黨不會同意安倍的做法﹔其次,修改憲法需要有2/3以上國會議員的贊同。當然,安倍正計劃修改這一比例,試圖把“2/3”降到“一半以上”,從而達到全面修改憲法的目的。
我本人贊成適當修改憲法,但是憲法的和平主義原則和國民主權原則是其中的硬性部分,絕對不能改變。我覺得軟性的部分,比如眾參兩院制度,隨著形勢作出一些適當的調整是可以考慮的。
環球人物雜志:日本政壇不斷出現的問題是否與政治家的培養有關?
鳩山:我很欣賞中國的干部培養制度,從基層官員開始做起,不斷地努力,一步一步地向上攀登,最后成為國家的領導者。這種鍛煉的過程很有必要。但日本的政治家普遍缺乏這樣的鍛煉機會,有的人理論水平很高,可實際經驗和執行能力十分缺乏。一旦遇到困難和問題,往往不能作出妥善處理,還一味追求個人的“成功”,顯得盲目和意氣用事。日本政治家綜合素質的下降,也是這20多年來日本一直走下坡路的重要原因之一。
環球人物雜志:您是否會接替年事已高的前首相村山富市,成為新的“親中派”領袖?
鳩山:日本社會,尤其是國會的政治家中,需要有一批了解中國、能與中國友好交流的人物,日中友好需要有一批這樣積極推進兩國關系發展的政治家。我願意發揮自己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