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9日15:37 來源:《經濟參考報》
美國“再工業化”與“制造業回歸”是奧巴馬上台以來大力推動並已初見成效的一項經濟戰略,跨國公司海外制造業已出現回歸美國的初步跡象。 |
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
企業是微觀經濟的基礎、是開發新產品的主體和參與兩個市場競爭的主力軍。美國企業擁有專利多和核心競爭力強等優勢,因此,控制了國內外高端產業、產品和關鍵零部件市場。在2012年世界500強中,美國132家跨國公司的全球銷售額相當於美國進出口總額的兩倍,美國仍是經濟全球化受益最多的國家,美國企業是實施“再工業化”的主導力量。
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主要是理順政府和企業的關系。政府要加強發展戰略、規劃、政策、標准等制定和實施,加強宏觀調控、加強市場活動監管、加強各類公共服務提供,建設法制政府和服務型政府。中國共產黨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基礎。必須加快形成企業自主經營、公平競爭,消費者自由選擇、自主消費,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的現代市場體系,著力清除市場壁 壘 , 提 高 資 源 配 置 效 率 和 公 平性。”關於技術創新,要“建立產學研協同創新和機制,強化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企業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有效參與“兩個市場”的合作與競爭。
增加用好研發投資
美國布魯金斯學會技術創新中心2013年3月發表題為《發明與移動經濟》的報告顯示,美國研發投資佔本國G D P的2.8%,奧巴馬政府提出將這一比例提高到3%。最重要的美國產學研既分工又合作,有效安排和利用研發投資。美國聯邦政府所屬720家實驗室主要進行基礎研究﹔美國3500所大學都有研究所或實驗室,既從事基礎研究又與企業密切合作、研發新產品﹔30多萬家企業主要把科技成果轉化生產力、開發新產品。
2012年中國研發投資佔本國G D P的1.97%,但基礎研究佔比和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都低於美國等發達國家。2013年10月全國人大的一份調研報告顯示,中國基礎研究僅佔全國研發投資的5%,而美國這一比例高達18.97%。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姚建年指出:“基礎研究是提升原創能力,實現可持續創新驅動的根本。”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吳曉靈提出:“在基礎學科和基礎研究上,國家財政要舍得花錢、舍得養人,讓潛心科研者的生活可以達到合理水平。”發達國家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達70%至80%,而中國僅為31 .6%。無論是研發投資佔G D P之比還是基礎研究實力和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中國都要大力增強和提高,從而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
澆灌人才生根土壤
全球技術移民的40%、全球“明星科學家”的62%和諾貝爾科學獎獲得者的70%集中在美國。2007年美國發生次貸危機以來,全球投資移民、技術移民和留學生仍源源不斷地流向美國。據統計,2007-2008學年在美國高校的國際學生達62.4萬,比上學年增加37%,2011-2012學年達到76萬,2012-2013學年達到82萬。現代新加坡的奠基人李光耀認為,美國經濟上在世界處於主導地位的一個重大原因是,“美國人會讓你在美國和他們在海外的跨國公司替他們工作”。
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中國人力資源總量已達4200萬人,居世界第一位。但是,我國也是流失頂尖人才最多的國家。2012-2013學年在美國高校的中國留學生達23.6萬,佔28 .7%。據美國科學基金會統計,過去30年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最多的是中國學生,其中90%留在美國。新華社記者2013年6月3日援引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負責人提供的數據顯示,中國流失的頂尖人才數量居世界首位,其中科學和工程領域滯留率平均達87%。這位負責人指出,當前國際人才競爭越發激烈,“人才戰爭”硝煙漸起。可喜的是,2012年中國出國留學回歸人數達27 .29萬,有七成留學人員回國創新和創業,形成“史上最大回國潮”。
美國是世界最大發達國家和最大市場,中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和正在成為最大市場,兩國經濟互補性仍大於競爭性,擴大和深化中美互補互利合作仍有很大潛力。美國實施“再工業化”戰略,中國加快工業化、現代化進程,兩國都在努力向綠色低碳經濟轉型,中美在開發和利用清潔和可再生能源以及環境保護等領域加強合作,形成人與自然、人與環境和諧發展,不僅造福兩國人民,而且將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推進世界經濟可持續發展作出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