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9日10:29 來源:大河報
她是個日本人,抗日戰爭時期來到中國,之后,她參加了八路軍,當了醫護員,在中國一待就是43年。 |
記憶
日本姑娘有個中國媽
王陸平告訴河南商報記者,母親生前講了很多她和中國老百姓之間的故事,常常念叨:“中國的老鄉待我真好,我打心眼裡感激他們。”
解放戰爭時期,部隊駐扎在內蒙古赤峰地區。大山初惠暫住在一位80多歲的老太太家裡,老人行動不便,大山初惠就幫老人喂豬、打掃衛生等,老太也將她當女兒看待。
后來,大部隊轉移,大山初惠生病了,臥床不起,而這位老人也在四處打聽大山初惠的消息,得知其重病,老人帶著干糧、騎著毛驢走了一天一夜,趕到部隊駐扎的地方看望她。
“母親說當時眼淚就止不住地流。”王陸平說。
扎根
會說河南話的日本大夫
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山初惠在救死扶傷的同時,還與一名隨軍醫生結成夫妻,從此在中國落地生根。
此后十幾年,夫妻倆輾轉在江西軍區、中南軍區、商丘、三門峽等地區醫院工作。
1963年,她到鶴壁市人民醫院婦產科擔任主治醫師,一直工作到退休。也已退休的她的前同事李老太說,為了更好地和病患溝通,大山初惠還學了一口地道的河南話。
在11日的追思會現場,好幾位鶴壁市民表達了對大山初惠的敬意。原來,因為當時重男輕女思想嚴重,醫院裡經常發現被拋棄的女嬰,大山初惠可憐這些孩子,就四處聯系,幫她們尋找養父母。如今,她們想送這位日本醫生最后一程。
心願
后輩永做中日友好使者
1985年退休后,大山初惠帶著6個兒子回到日本。在日本,她坐不住,“隔一段時間,就要回來看一看,找找老朋友,看看鶴壁的景。”王陸平說,母親經常告誡后輩們要永遠做中日友好往來的使者。
王陸平說,他算是土生土長的中國人,還有他的5個兄弟,都是在長大后才隨著母親回到日本的。盡管如此,在日本的28年裡,他始終沒有更改國籍,還要求其在日本出生的兒子王聖威也加入中國國籍。
從未在中國生活過的王聖威說著一口流利的中國話,他說:“這都是長輩們教的,我還會說幾句鶴壁話呢。”(王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