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1月30日08:1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1月27日,穆迪對索尼的評級降至垃圾級。加上此前的鬆下、夏普等,“垃圾堆”裡又多了幾家著名日本大企業。 |
1月27日,穆迪對索尼的評級降至垃圾級。加上此前的鬆下、夏普等,“垃圾堆”裡又多了幾家著名日本大企業。曾幾何時,這些都是令國際投資機構追捧的明星企業。它們的境況變遷,固然有其各自的原因,但也折射出日本制造業普遍存在的深層次問題。
首先,日本的產業結構對制造業的發展十分不利。戰后,日本在戰爭廢墟中迅速崛起,其國民生產總值於1968年躍升至主要發達國家第二位,且在“第二把交椅”上一坐就是40多年。但是,包括制造業在內的整個日本社會卻遲遲沒有從追趕型發展模式中走出來,后發劣勢日漸凸顯。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后,隨著日本追趕時代結束,決策者意識到有必要進行大的結構性調整。1986年4月以后,日本開始推行“向內需主導型經濟增長轉變”。但是,這種轉變很快變了味兒,結構未見有什麼調整,反倒是在“擴大內需”名義下猛勁兒擴大公共投資。與此同時,為克服所謂的“日元升值蕭條”,日本央行反復降息,貨幣閘門大開,其結果是釀成了一場泡沫經濟。泡沫經濟的持續時間近4年,其后遺症卻久久難以治愈。巨額不良資產不僅重創証券和銀行業等虛擬經濟部門,也嚴重打擊了實體經濟,日本制造業自此走入下坡路。
其次,日本社會普遍對發明創造伴隨的“試錯”缺乏應有的承受力,產品更新換代多體現為小打小鬧的改良,缺乏真正意義的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客觀而言,日本制造業有非常扎實的基礎,最具備挑戰“國際一流”地位的潛力。在產能大量增加、有效需求日趨不足的國際市場上,企業的創新能力已成為能否在競爭中佔據主動的關鍵。當年的日本號稱擁有“買下美國”的資金實力,完全有實力在投資創新產業上大有作為,然而卻最終沒能開辟出新的發展空間。在日元大幅度升值的市場環境下,日本企業或者為規避貿易摩擦而投資歐美,或者為尋求廉價勞動力資源而投資新興市場。最終的結果是自身產業結構升級陷入停滯,制造業迷失了前進的大方向。
再次,日本企業的官僚作風難容有創新精神的領導者。有人說,整個日本家電產業被一個蘋果打垮。也有人說,喬布斯一個人打垮了日本一個產業。這些說法未必十分貼切,卻道出了具有創新能力人才的重要性和創新產品所具有的巨大威力。有報道披露,索尼公司也曾有過一位喬布斯式的人物,而且已經做到了副總裁的位置,但是在索尼這樣的保守企業內卻難有容身之地。為了讓他退出,一干副總裁等領導成員選擇了共同辭職。有一位已跳槽的原索尼職員曾指出:如今的索尼已經走上了官僚化道路。顯然,在官僚化的企業中,一些缺乏創新膽識、長於在公司內部搞平衡的人擔任企業領導,是難以容納喬布斯式的人物的。
經歷了金融危機這場“浩劫”,越來越多的人已經意識到,發展的動力來源於創新。日本企業內部不改變保守的企業文化,外部又面臨著產業結構調整的停滯不前,就難以在國際競爭中扭轉頹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