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9月09日10:14 來源:人民網-日本頻道
此前在採訪其他人的時候,當問及初到日本有哪些不適應、發生過什麼尷尬事時,總能聽到一些有趣的事情。但劉志明老師則是一個例外,他的回答是“基本沒有”。 |
在日本留學期間的劉志明先生(本人提供)
記者:您是在什麼情況下決定去日本的?當時中國和日本的社會狀況怎樣?
劉志明:因為是公派,所以時間是由教委統一安排的。我當時在人民大學任教,除了教有關電視的課程外,還開設過廣告學的課程。當時,廣告在國內恢復播出隻有10年左右,廣告學研究更是處於基本空白狀態,實踐和理論都很缺乏。所以,去日本進修的一個主要目的是從事廣告學方面的學習與開展合作研究。
當時的日本已經連續高速發展了30多年,而且正處在泡沫經濟的頂峰。而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正處在一個困難時期,兩國之間的經濟實力差距是非常大的。按照GDP總量看,日本差不多是中國的六、七倍,如果考慮到中國人口是日本的10倍,兩國的人均GDP和收入的差異就有幾十倍。當時,我們的月工資甚至低於日本的日工資,這和現在的狀況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記者:這種巨大的差異有沒有帶來心理上的負擔?
劉志明:在改革開放初期,隨著大量的日本電影和電視劇的涌入,大家對日本已經形成了“現代化”、“高科技”、“富裕”的印象。所以,實際來到日本,看到的和迄今為止形成的印象並沒有太大差異。對於當時的中國學子和研究人員來說,來日留學都是真心實意地想學習,更多的不是把日本作為比較對象而是學習對象。期望學到日本現代化的經驗,用於中國的改革開放。而且,我們都堅信,總有一天,中國也會達到和日本同樣的發達水平。
記者:初到日本,對異國文化生活的差異有什麼感觸?
劉志明:因為是公派,在出國前有過半年的集中培訓,對日本的社會、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出去之前也有很多心理准備想象可能會有很多差異和不適應。但到了之后才發現並不是那樣。一個主要原因是到處都有熟悉的漢字,異國他鄉的感覺並不是很強烈。反而是呆得越久越感覺到差異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