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人民網日文版
人民網中日文手機報 | 人民網日本株式會社合作啟事
人民網>>日本頻道>>社會

專訪社科院學者劉志明:中日傳播應避免商業民族主義【3】

2014年09月09日10:14  來源:人民網-日本頻道

此前在採訪其他人的時候,當問及初到日本有哪些不適應、發生過什麼尷尬事時,總能聽到一些有趣的事情。但劉志明老師則是一個例外,他的回答是“基本沒有”。

在日本留學期間的劉志明先生(本人提供)

記者:到日本之后對日本、日本人的看法有沒有轉變?

劉志明:首先,對日本的印象。我們一般認為作為資本主義國家會存在很大的貧富差距,但實際接觸下來,發現在日本的貧富差距非常小。印象很深的是一次學校組織“見學旅行”,汽車行走在山路上,深山裡有看到一棟棟房屋,房子都很漂亮,門前都停著汽車,和城裡的生活沒有什麼區別。當時,我們腦海裡的觀念是農村生活會比城市差很多,但這種差異在日本是看不到的。

其次是對日本人的印象。出去之前和日本人打交道不多,所以對日本人的印象還是臉譜化的,比如認真、講禮節,但有些死板等等。去了之后,接觸多了,發現日本人有很明顯的兩面性,在不同場合表現會有很大不同。比如學校的指導老師,平時是個非常嚴肅的人,但下課后會請學生去喝酒,到那時就完全變成另外一個人。所以,認識到日本人的兩面性,是准確理解日本的關鍵。

記者:留學期間最深印象的事情是什麼?

劉志明:日本人的防災意識和在災害發生后的表現。很多小學或比較寬闊的場地,都挂有災害避難所的標志。平時會有防災訓練。因此,在災害發生時,日本人往往表現的很鎮定,井井有條。1995年我再次去日本,那次不是留學,而是到日本神戶大學任教。到達日本那一天,正好趕上神戶大地震,因為我經歷過唐山大地震,因此對於地震有種特殊的感受,心情很復雜。但令我吃驚的是,到神戶之后,看到的現場並沒有電視中那麼強烈的災害氛圍,災民也沒有太多情緒化的表達,救災一切都有條不紊的進行。比較有意思的一點是,我們通常會認為災難發生時,應該“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但日本沒有,他們是地方自治,救援主要靠當地自治體,其他地方隻做出一些輔助支援。

我們國家發生地震后,媒體會進行大量報道,各界全力支援獻愛心。但一般一兩年,就會被外界淡忘。日本的做法是,針對災害發生的背景、原因,通常會進行持續深入的研究,並通過修改法律,改進設計、施工加以完善。甚至社會科學、人文學者也參與相關研究。因此他們對災害的研究與反思很全面、很透徹,並且切切實實能夠應用到下一次的災害應對中。我覺得這一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1. 分享到:
  2. (責編:張麗婭、陳建軍)

相關專題

編輯推薦

  1. 金池受邀中韓歌會
  2. 日奧運場館被指“像烏龜”
  3. 日本奇葩的“雙十一”
  4. 日本國際小姐遭吐槽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社會熱點

  1. 日本前首相音樂劇反串日本前首相音樂劇反串
  2. 俄羅斯9歲小嫩模俄羅斯9歲小嫩模
  3. 印象深刻的日本名人印象深刻的日本名人
  4. 歷代小龍女PK歷代小龍女PK

日本故事

熱點排行

  1. 綜合
  2. 財經
  3. 時事
  4. 娛樂
  5. 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