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1日13:13 來源:新華網
教科書和新聞媒體中對歷史真相的隱瞞,包括利用宗教達成政治目的,這些都體現了日本缺乏深刻反思戰爭的態度。 |
更多的沉默出現在對戰爭遺址的實地探訪中。野中曾5次帶領學生去往南京周邊的一個村落,村裡的一塊石碑上,銘刻的文字述說了1937年12月日軍入侵湖山時,給村民造成的災難,其中,64名死難者、15家絕戶等字眼,以及幸存者的講述,把被教科書掩蓋的戰爭傷疤揭示在日本學生眼前。
“政府不願意教的歷史,那就自己去調查。”是野中作為記者信奉的原則,而作為老師,中國之旅的意義在於:“比起在日本學習,去中國探訪戰爭的遺跡,聆聽幸存者的聲音,能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兩年前,野中帶領日本學生沿著日軍在上海登陸、一路燒殺擄掠直到南京的足跡進行調查,探訪揚州幸存的慰安婦和被屠殺的亡靈。而在去年,在遼寧撫順的平頂山慘案紀念館,學生們見到了1932年日軍屠殺3000名普通民眾的罪証。
最讓野中印象深刻的,是調查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日軍曾在河北等地實施的“三光”政策。在侵華日軍掃蕩期間曾發生80多人被殺害的“端村慘案”的河北省安新縣端村,當86歲的老八路平靜地講述當年所見的燒殺奸掠場面時,日本學生們從沉默轉為愕然,女孩子的抽泣聲此起彼伏。
講述持續到夜幕完全降臨才結束,差不多每個學生都深深鞠躬道別。這種悲慟的氣氛在調查其他地方時,也時常在日本學生中出現,但端村這次,野中教授感到格外心痛。
他的祖父和兩名伯父都曾參軍侵略過中國,其中,祖父死於實施“三光”政策的掃蕩行動中。
舉國隱瞞的戰爭記憶
對於野中教授這個年紀的日本人,真實的戰爭記憶近在咫尺,因為那很可能就是他們上一代親人的個人記憶,但現實卻是,沒有參加過侵華戰爭的日本人幾乎並不知道他們的親人在中國做了什麼。
甚至,在政府的宣傳中,日本對華的侵略戰爭被稱作“日中戰爭”,讓人誤認為是兩國爭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