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難交到中國朋友”
“總是那幾道招牌菜,想對中國有更深的了解”
因留學或工作來到北京,抱有這樣想法的外國人想必不佔少數。本期為您介紹的主人公是在工作之余親自策劃·運營有關飲食及中日文化交流活動的人民大學畢業生——馬鴻志。(撰稿:洪東實 編譯:周欣一)
馬鴻志初來北京是在奧運召開的2008年。在日本出生長大的他名字雖然是父親的中國姓氏,但在來北京之前並不會說中文。正是這樣一種矛盾促使他決定來中國留學。為期一年的短期留學期間,馬鴻志被中國的魅力所吸引,於是選擇進入人民大學學習國際政治專業。在人大的4年中,他都積極主動地與中國學生及其他留學生進行交流。畢業之后,為了兼顧工作,馬鴻志很少再有機會像以前一樣認識新朋友。有朋友從日本來中國玩時,雖然很想讓他們對中國能有更深的了解,但馬鴻志能推薦的也僅限諸如北京烤鴨、火鍋等這些傳統美食。
為了打破這一現狀,馬鴻志覺得“擴大交際圈·獲取新信息”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就這樣,通過朋友介紹朋友的“吃會”活動便悄然啟動了。微信讓信息的傳播更加便利,一傳十十傳百,“吃會”的圈子也變得越來越大。每次活動大概有8到10人參加,其中中國人約佔7成,日本人約佔2成,來自其他國家的參與者約佔1成左右。
“吃會”活動目前每周一次,至今已經舉辦過30多次了,參加者中不乏許多“回頭客”。大家圍繞著圓桌聊天吃飯,即便是首次參加的人在這種輕鬆的氛圍裡也不會感到不自在。
小華與馬鴻志相識於日語教室,經他介紹此次已是第三次參加“吃會”活動了。她表示:“與不同國籍、年齡、性別、職業的各種各樣的人一同愉快地聊天、吃飯,這是我以前所沒有的跨文化交流機會。而且還能吃到各種美食,很開心”。
“參加‘吃會’才知道原來馬老師的交際這麼廣泛,為了擴大朋友圈還在策劃各種活動,這讓我印象十分深刻。”小華今后也打算以此為契機去結識更多的朋友。朋友圈就這樣在自己眼前不斷擴展,想必這就是“吃會”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