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天然林再生實驗,高見和團隊還以阻止環境破壞和貧困形成的惡性循環為目的,把項目分成長、中、短期並使其有機結合,讓農民看得到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實惠,激發起植樹造林的更大積極性。
1998年,高見在日本募集了約合20多萬元人民幣的資金,為廣靈縣范西村打出了第一口水井,結束了全村200多戶人家走20多裡路肩挑手抬的吃水歷史。
同時,高見他們在種植油鬆、樟子鬆的同時,盡量多種杏、桃等經濟樹種,既防止水土流失,又能賣錢。效益好的地方增加了10倍的收入,最少的也增加了四五倍,人均收入由以前的300多元增長到1000多元。2000年,村裡出了第一個大學生,目前已經有20多個大學生了。種果樹改變了過去環境與貧困的惡性循環,農民的生活水平和生存條件得到很大改善。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忙於植樹的高見也沒忘記育人,他幫助改善小學辦學條件,為貧困山區學校營造“希望果園”,把環境改善的希望寄托在提高人口素質的基點上。為當地籌建了4所希望小學(還有1所在河北的張北地區)。樹林的經濟效益一部分用來做樹木的護養,另一部分用來做希望小學的教育經費。
高見通過改善育苗和植樹技術的實踐活動,為當地培養了技術人才,更堅定了老鄉們對植樹造林的信心。如今,高見在缺水荒蕪的山地上從事的這一系列帶研究性質的造林活動和造林模式,大都已經具有可持續性和可復制性了。
這都是了不得的成績。但說到中日友誼,見事之余還得見人。寫了這麼多高見邦雄,其實寫的也不僅僅就是他,對於這些樂於幫助中國的日本人,我們有一個統一的稱呼,就是——
朋友
剛到渾源縣的時候,當地的農民叫高見“日本鬼子”,隨著時間的推移,當地農民的猜疑逐漸化為友誼。用他本人的話說,是從“面對面”到“肩並肩”。
高見先和孩子交朋友:“最重要的是和孩子說話的時候,不要居高臨下俯視他們,而是要把視線和他們的視線高度拉平,或低於平視高度。不能嚇唬他們。在孩子們做游戲時,我就蹲在旁邊,注意距離不能太靠近,四五十分鐘一動不動。要保持一定距離,既能讓他們注意到你,又不至於影響他們做游戲,這是非常重要的。等他們習慣了,你不妨再往前湊一湊。” 從接近孩子,再進入小學,再進入村民家庭,終於被迎入農家並上土炕過夜。他不再是“日本鬼子”,而被村民親切地喚為“老高”。
后來因為高見從日本請來專家實地指導,也把這裡的土壤帶回去放實驗室裡研究過,種出來的樹木越長越喜人。時間一長,什麼土質、什麼地形、什麼時間該種什麼樹,高見都門兒清,於是老鄉們又把“高專家”這個稱謂送給了他。
老鄉們對高見的感情越來越深,不僅僅是因為那些樹,而是高見給他們帶來了希望:“我在播種樹木,樹是有生命的,有生命就有希望,所以我是在黃土高原播種希望。”
高見曾說過:“中國和日本語言裡都有‘日久生情’,種樹如同育兒,我們和當地人一塊種樹、澆水,樹木裡就有了我們共同的汗水和情感,我們的友誼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才能永遠牢固。”
是的,中國老鄉和高見感情日漸深厚的背后是兩個國家的友誼之樹愈加茁壯:
高見邦雄於1992年開始在水土流失嚴重的大同市黃土高原農村展開植樹造林,日本國際協力機構(JICA)的“基層友好技術合作”序列的“黃土高原森林再生項目”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重要項目。1992年開始合作活動以來,高見邦雄每年春季和夏季,都在日本招募兩次綠化植樹團,每次少則幾十人,多則上百人。除了自己組織的綠化植樹團之外,還有慕名前來考察交流和商討合作的各種企業和工會也派遣綠化植樹團。尤其是與永旺工會和三得利工會持續長達25年以上的合作關系,成為穩定型伙伴。
20多年來,高見邦雄先后獲得過中國政府表彰外國人的最高獎勵——“友誼獎”、中國“保護母親河行動國際合作獎”,大同市人民政府的“環境綠化獎”。在日本,高見邦雄獲得了大阪府民會議的“大阪環境獎大獎”,朝日新聞舉辦的“走向明天環境獎”,每日新聞舉辦的“每日國際交流獎”和“外務大臣獎”。
社會影響也為高見邦雄在黃土高原的綠化活動創造了相當寬鬆的環境。經費充足,八方來源,除會員會費外,再就是合作者和合作單位(工會和企業等)的捐獻﹔日本郵政省國際志願者儲蓄基金、環境事業團地球環境基金、國土綠化推進機構“綠化募捐”、外務省草根無償資金援助、日中綠化交流基金、經濟團體聯合會自然保護基金、吉之島環境財團捐獻等項目經費。
1996年-2013年利民工程無償援助在大同市的民生環境改善項目有:地球環境林中心建設項目、地球環境林中心水利設施建設項目、北部綠化計劃、大同縣周士庄遇駕山村自來水安裝項目、綠色地球環境中心綠化基地建設項目。
同時,自1999年起,還有日中綠化交流基金援助項目,截至項目結束的2018年,該基金在我國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援助植樹造林項目277項,累計開展的植樹造林面積超過7萬公頃。提供援助的日本國內團體有82家,與這些團體聯合開展植樹造林的中方團體為73家。這項植樹造林活動所建造的森林,在恢復荒地的植被、防止水土流失、防止沙漠化以及抑制黃沙等方面,針對需要保護的農地和村落,甚至城市地區都在直接發揮作用。此外,先進的植樹造林技術試點也產生了推廣效應,在提高地區居民對植樹造林綠化重要性的滲透理解以及環保意識的同時,通過建造經濟林和銷售樹苗等方式,增加了當地居民提高收入的機會,帶動了地域經濟的發展。並且,通過植樹造林綠化合作,開展實施了中日聯合志願者植樹等形式多樣的友好交流活動,加強了中日民間層面、特別是青少年間的交流與相互理解。
……………………
今天,眼前的蔥蔥綠樹、心裡的中日友誼,正是“綠色地球網絡”“種植於大地,種植於人心。”宗旨的寫照啊。
不知道年輕時候能把毛澤東的《矛盾論》、《實踐論》日文版全文背誦的高見邦雄,還記不記得這句話:“一個人做點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不做壞事,一貫地有益於廣大群眾,一貫地有益於青年,一貫地有益於革命,艱苦奮斗幾十年如一日,這才是最難最難的啊。”這不正是高見邦雄一生的寫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