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東京12月29日電(記者錢錚)如果你和出生不久的嬰兒共處過一段時間,你一定會注意到他們很難保持靜止,總是不停揮臂、踢腿或扭動。日本東京大學研究人員的研究發現,嬰兒這種自發的、看似隨意的運動實際上對他們感覺運動系統的發育非常重要。
東京大學日前發表新聞公報說,嬰兒揮臂、踢腿或扭動等運動似乎是在沒有特定目標和外部刺激情況下發生的,被稱為自發運動。研究人員認為,更好地理解嬰兒這種看似隨意的自發運動以及它們如何參與人類早期發育,將有助於確定腦癱等發育障礙的早期指標。
在一項新研究中,東京大學研究人員利用動作捕捉技術記錄了12名出生未滿10天的新生兒和10名出生約3個月的嬰兒的關節運動。接下來,他們利用自己創建的適用於嬰兒的肌肉骨骼計算機模型,推測了這些新生兒和嬰兒的肌肉活動和感覺輸入信號。最后,他們使用計算機算法分析了感覺輸入信號與肌肉活動之間相互作用的空間和時間特征。
此前已有研究表明,人類和其他動物的運動行為涉及一小部分本能的肌肉控制模式,這種控制模式通常可以在走路、伸手等特定任務運動或重復運動中看到。這項新研究發現,不需要明確的目的或任務,新生兒和嬰兒可以通過自發的全身運動來協調感覺輸入信號和肌肉活動,從而發展出與感覺運動相關的能力。研究團隊將這種現象命名為“感覺運動徘徊”。
研究人員表示,嬰兒可以通過“感覺運動徘徊”發展出更協調的全身運動和更多的預期運動。與新生兒組的隨機動作相比,嬰兒組表現出更常見的運動模式和更有序的運動。
據東京大學的新聞公報介紹,感覺運動系統主要包括人體控制自身肌肉、肢體活動以及協調等。
“人們通常認為,感覺運動系統的發展取決於重復的感覺運動相互作用的發生,這意味著你做同樣的動作越多,你就越有可能學習和記住它。”東京大學研究生院信息理工學系研究科項目助理教授金澤星慶說,“但我們的研究表明,嬰兒基於探索行為或好奇心發展了自身的感覺運動系統,因此他們不是僅僅重復同樣的動作,而是做各種各樣的動作。”
相關論文已在線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研究人員表示,了解人類的感覺運動系統如何發育有助於更深入理解人體運動的起源,並對發育障礙等進行早期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