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09日16:51 来源:人民网-日本频道
“价值,要看以什么为评价标准。我想,我和日本的缘分可能到死都不会断吧。” |
《留学生新闻》被八﹑九十年代的留日学生称为“精神食粮”
■十七年后 倦鸟归巢
记者:您为何离开工作了10年之久的《留学生新闻》?
赵海成:留学3年,办报10年。1990年,我离开了《留学生新闻》,因为日本华文报纸越来越多,广告市场也越来越乱,加之干了这么多年报纸主编,我觉得自己也应该把位置让给新人了。正好当时有朋友(电视纪录片《我们的留学生活》制片人张丽玲)成立新公司专营中央电视台节目的日本落地工作,并请我参与其中,就这样我进了大富公司,担任了宣传部长的工作。
两年多以后,日本的一家电视台要拍摄大型纪录片《丝绸之路》,希望我为他们做中方的联络工作。一年的拍摄周期,一年的旅行时间,我喜欢旅游,也对丝绸之路非常有兴趣,于是我辞去了大富的工作,回到国内,和他们一起重走丝绸之路。
后来,《丝绸之路》在日本的电视台播出了,广受关注,该节目的录像带据说也卖得不错。最近听说他们又把我们十几年前拍的那些素材找出来重新开始编节目了。
记者:之后您就回国定居了?
赵海成:在那之后,我就独立做些企划,比如电视、摄影、采访等等。采访在日中国人和在华日本人,采访一些交流活动,登在一些杂志、网站上。我现在也在从事这些工作。
2002年,我回国定居,是因为带着太太回国治病。太太罹患癌症,在日本已经没有施救的办法了。在中国治疗了3年之后,太太撒手人寰,于是我只身留在了国内。5年之后,我又组建了家庭,现在的家依旧在北京,有一个两岁半的孩子。
■再回首 那些年
记者:您对日本印象最深的事是什么?
赵海成:不论是我的采访对象们,还是我自己的经历和感受,都印证了一件事--日本社会已经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应用到了生活工作中。很多日本的企业家、政治家都学习中国的国学,都读中国的《论语》、《孙子兵法》等。就连很多公司或团体的名称都来源于中国古典著作。例如“积水化学”、“资生堂”、住友集团的“白水会”等,这些名字都与中国有关。
记者:以前日本学习中国,现在有哪些是需要我们重新向日本学习的呢?
赵海成:正因为日本人把中国国学应用到了社会和工作中,所以他们把日本管理得井井有条,从社会秩序到企业文化,再到人与人的关系,各方面都处于比较理想的状态。而中国,我们并没有把我们的文化保留好,现在的中国社会非常浮躁,人人为钱,物欲膨胀。这与日本是非常明显的对比。
中国的传统文化,被人家利用得淋漓尽致,我们自己却没有好好发扬和继承,这不是件遗憾的事情吗?
现在,国内一些有识之士也在倡导国学,从幼儿开始学习。我采访过很多人,我们都觉得,我们应该把中国的好东西拿回来,哪怕是向日本人学习。但这很难,需要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