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9月05日08:22 來源:人民網-國際頻道
中日關系現在處於邦交正常化以來的最低點。“強中國”下的中日關系究竟出路何在?能否走出對立、對抗的局面? |
在這些所有的變化中,把握中美關系的大局仍然是核心。美國有它的戰略,這就是防止中國排斥美國,替代美國的地位,損害美國的核心利益。避免對抗是中國應對美國戰略的底線,但這個底線是不損害中國的核心利益。中國提出要與美國構建新型大國關系,這是主動型戰略,不是被動性措施。
對於中國關於構建新型大國關系的倡議,美國可能不太情願接受,但也難以拒絕。許多人猜測中國的真實意圖,有的認為,接受中國的倡議意味著承認美國和中國平起平坐,也有的認為中國是要與美國尋求共治(G2)。習近平形象地說,太平洋足夠大,可以容下中美兩國。顯然,中國提倡與美國構建新型大國關系不是為了尋求共治,而是為了尋求共存。所謂規避“修昔底德陷阱”,就是一個崛起的中國和一個守成的霸權有競爭,不打仗,實現和平發展。事實上,如果這樣做,中美就是在創造歷史,創造大國崛起不發生戰爭的歷史,創建新型國際關系的歷史。
認識中日關系
在中國周邊國家關系中,與日本的關系最為錯綜復雜。在中日長期的歷史交往中,大部分時間是中國強,但是,近代大部分時間是日本強。自19世紀后期,日本就是亞洲的老大,憑借其實力進犯中國,八年抗戰,最后還是借助國際反法西斯力量實現勝利。日本戰敗,摧垮了其經濟,但二戰后日本又迅速實現經濟恢復,成為經濟總量居世界第二的經濟強國。
2010年是一個轉折,中國的總體經濟實力超過日本,此后繼續以很快的速度把總量差距拉大。包括軍事力量在內的中國綜合實力繼續提升,如果此趨勢延續,中國的經濟總量將超過美國。從中日關系的角度來說,這是一個大的反轉,必定會對中日關系產生深遠的影響。
從日本方面來說,核心的問題是在中國迅速發展、綜合實力提升的情況下,究竟該如何與中國相處?二戰后,中國還很弱,日本同情中國,做了不少好事,例如提供政府發展援助(ODA)、支持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等等。但是,日本人也有一個心結,就是擔心中國成為競爭者。比如,在改革開放的前期,日本企業很擔心在中國投資會讓中國學走技術。只是在其他資本大舉進入中國市場的情況下,日本大企業才開始下決心進入。
進入新世紀,中國的綜合實力提升很快。而日本經濟的長期停滯對日本任何黨政領導人來說都是一塊心病。本來,日本靠上中國這個不斷增長的大市場,與中國一起推動東亞區域一體化,是可以為其創造經濟增長的新動力的,但是,出於對中國競爭力和影響力的擔心,日本對中國的政策總是搖擺,而最后又走向制約中國,甚至把中國作為對手的方向。小泉執政時期,他用對中國表示強硬、堅持參拜靖國神社來拉動國內的人氣,靠加強與美國的合作來制約中國,結果導致中日關系急劇惡化。安倍短暫執政,與中國建立戰略互惠關系,但是,他深藏內心的復興日本之夢決定了他是要把中國作為對手的。其后,福田當政時期,他推行與中國發展友好合作的政策,中日關系出現改善。麻生執政時期,他試圖通過搞“價值觀同盟”,創建“民主之弧”來孤立中國,並沒有奏效。鳩山當政時期,他試圖推行“融入亞洲”的政策,加強與中國的雙邊和區域合作。他觸怒了美國,導致他很快下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