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0日08:05 來源:文匯報
從喜歡吃,到被引入“做喜歡吃的”世界,從喜歡“做給自己喜歡的人吃”,再到告訴人們“分享食物是一件多麼美好的事”。柿澤認為,構建與他人的“關聯”,是食物更具社會意義的一面。 |
懷石料理是匠心的完美呈現。它源自日本京都的寺廟,經過漫長演變,其中蘊含的禪意卻未減弱,比如選擇當季食材,反對跨季取材﹔保留食物原味,反對過度加工﹔略顯漫長的用餐時間,要求客人保持平靜心緒進食。許是這樣的“匠心”太打動人,當時料亭“紫MURASAKI”人均消費高達3000元人民幣,依然令無數食客趨之若?。
食物,是那樣簡單又直接地將人聯系在了一起。柿澤最難忘的上海味道是街邊包子鋪裡的包子。“每天早早起來排隊,因為不會中文,每次隻點跟排在前面的人一樣的包子。”他回憶道,小小的包子有那麼多種味道,他足足吃到世博會閉幕。
在“無緣社會”制造“關聯”
從喜歡吃,到被引入“做喜歡吃的”世界,從喜歡“做給自己喜歡的人吃”,再到告訴人們“分享食物是一件多麼美好的事”。柿澤認為,構建與他人的“關聯”,是食物更具社會意義的一面。
這位料理大師記憶裡“最初的美味”是父母做的家常菜。“父親捏的飯團和母親做的雞肉拌飯,是世間最美味之物。那種味道,怎麼也忘不了。”令他遺憾的是,日本當下的現實是“血親關聯乏力”、“雇佣狀況惡化”、“地域關聯喪失”。這使得作為社會基本單位的“家庭”本身日趨孤立。隨著“無緣社會”傾向的加劇,“孤獨死”現象頻頻發生。而這種“無緣”也體現為,快餐式西方生活方式大行其道,舒緩而精細的和食文化加速消逝。
不過,和食在去年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被視作拯救傳統飲食文化的契機。談及和食申遺成功的經驗,除了傳統文化捍衛者的“情感呼吁”,柿澤指出,這亦與日本食品行業尤其是傳統老鋪“休戚與共”的努力有關。因為許多“長壽企業”本身就是日本傳統文化的載體和傳播者。比如,日本醬油的傳承就與擁有近四百年歷史的龜甲萬公司有關。在多元化發展的時代,以制造醬油起家的龜甲萬至今仍專注於醬油的研發。這種專注加速了和食的跨文化傳播。如今在許多國家和地區,擁有十個生產基地的“龜甲萬”已成為“醬油”的代名詞。柿澤說,這種從個人到企業的“匠人精神”正是和食生存至今並走向世界的重要原因之一。
“申遺成功了,但那只是一個起點。”柿澤認為,和食“申遺”的意義在於發揚日本傳統生活方式所具有的積極部分:珍視人的價值,重視集體的意義。“坐在同一張桌子前,吃著同樣的食物,品嘗同樣的味道。這種傳統的方式能在很大程度上讓人與人變得親近。”通過飲食喚醒對緣分的珍視,在柿澤看來,這大抵是食物在精神層面的終極意義。記者 吳宇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