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03日08:34 來源:RecordJapan
一直以來,日本企業都被公認為不善於市場營銷,換言之,就是不善於洞察消費者的心理,並迅速做出對應的營銷活動,而且不僅限於海外市場,日本國內市場亦是如此。 |
日媒12月2日報道,一直以來,日本企業都被公認為不善於市場營銷,換言之,就是不善於洞察消費者的心理,並迅速做出對應的營銷活動,而且不僅限於海外市場,日本國內市場亦是如此。
而實際上,日本企業之所以疏遠消費者的心理以及行動,是存在根本原因的,那就是大部分制造銷售消費品的日本大型企業都沒有與消費者進行直接的買賣交易,即所謂的B2C模式。舉例來說,比如日本國內的汽車、化妝品、家電、啤酒等行業,這當中有許多企業早在二戰后就成功構建了垂直型商品流通渠道,並常年保持著業界第一的地位。這些企業通過與全國各地的批發商以及零售店建立獨家供貨的特約合作關系,使得其他競爭對手難以立足市場,可以說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並創造了一個高速繁榮成長的時代。
比如穩居化妝品業界榜首的資生堂、啤酒行業的常年保持第一的麒麟等等,他們能夠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不在於品牌力,而是完善的商品流通渠道,也就是說,這些制造商的顧客不是普通消費者,而是與之建立合作關系的批發商以及零售商,對於這些進貨商家來說,他們更看重的是企業品牌力,而非商品品牌力。
據了解,自2001年以后,資生堂的營業額統計方式由此前的零售店營業額變更為零售店的進貨額,也就是說,資生堂的營業額將不再取決於消費者的購買額,而是取決於零售店的進貨額,這樣一來,資生堂的營銷模式就從原來的“企業對消費者”變為“企業對企業”,即從“B2C”變為“B2B”。
汽車行業亦是如此,1950年代,日本豐田以及日產兩大汽車制造商在國內構建了特約銷售店的汽車銷售網絡,並在當時佔據了50%以上的市場份額,之后的長時間內,兩大汽車制造商都在為首位爭奪展開了激烈的競爭。據了解,當時的汽車銷售網絡為1都道府縣設定1家特約銷售店,不過進入60年代以后,隨著家庭汽車需求量的不斷上升,1個地區1家店鋪的渠道已經滿足不了市場需求,因此兩家汽車制造商相繼採取了擴增銷售渠道以及汽車品牌的方針,不同品牌汽車的銷售渠道也不同,不過與其說新增品牌,倒不如說變更品牌,只是換個命名而已,簡而言之就是換湯不換藥。從這點就可以看出,日本汽車制造商隻重視銷售渠道戰略,並未將品牌戰略放在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