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3月25日09:4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感冒藥告別“去日本買”,有賴於醫藥產業供給側加快改革。這不僅需要出台“打到點子上”的硬措施,還需要“扶上馬送一程”的真支持,更需要包容寬鬆的好環境,讓“做好藥、為中國”落到實處。 |
●企業對各種新技術的“引力波”不“感冒”,人們對一些國產藥的質量和效果也不“感冒”
鄰居老趙全家春節期間去日本玩,親戚朋友都托他帶日本的感冒藥。類似日本漢方藥,原材料均來自國內的中藥材。奇怪的是,國產同品種中藥在國內卻不受人青睞。
治療感冒,中醫藥經典裡有許多方劑,像麻黃湯、桂枝湯、銀翹散等,如今還有顆粒劑、丸劑、膠囊、片劑和口服液等各種劑型均可滿足患者的需求。國人願意選擇日本造的感冒藥,並不是因為國內企業生產不了感冒藥,而是不信賴本土感冒藥的療效。這是人們通過長期比較得出的普遍印象,認為本土感冒藥質量參差不齊、難辨好壞,而日本產的感冒藥質量穩定、療效確切。
古人做藥講究“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存好心、做好藥、做良心藥,國內藥企崇尚這條古訓沒錯,問題出在制藥工藝上。與洋藥企相比,國內中藥企業差的不只是規模,還有無法彌補的工藝短板,暴露出我國醫藥產業供給側的弊端。不少國內企業制藥靠的是傳統工藝,仍然抱著老祖宗的碗混飯吃。可中成藥多是復方藥劑,傳統工藝已很難保証產品質量的均一穩定,甚至同一企業同一批次的藥品質量差別都很大。統計顯示,目前全國2000多家中藥生產企業中,完全採用計算機控制的不足10家,大部分企業採用的仍是半自動和人工化生產技術,導致藥品可控性極低。而日本和德國中藥企業都是全程計算機控制,確保最終制成質量穩定一致的中藥制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