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8月26日09:54 来源:中国经济网
短期遇冷并不代表长期发展前景黯淡。看待中日经贸关系,要以宏观经济发展为基点,用望远镜看其长远发展,而不是用显微镜放大当前问题。两国在经贸领域合作潜力巨大,拓展经贸合作乃大势所趋。 |
首先,中日两国经济有很强的互补性,两国发展阶段和经济结构上的差异决定了双方拥有广阔的合作前景。从资源方面看,两国合作是优势互补,能够实现互惠互利。以纺织产业为例,中国在原材料、人力资源和资本方面拥有绝对优势,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中国消费者对高档纺织品的需求与日俱增,市场潜力巨大。日本的新纤维研发及应用技术实力雄厚,双方合作有助于将新技术迅速转化为新产品,互惠互利。从具体产业看,中日两国在绿色经济、现代农业、汽车产业等领域互补性强。汽车领域,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汽车消费潜力最大的市场,拓展中国市场能够解决日本车企在其国内面临的产能过剩、市场饱和等问题。农业领域,日本耕地资源有限,粮食自给率仅为40%,而中国幅员辽阔,农产品供应充足,可以满足日本对于农产品的进口需求。
其次,中国崛起对于日本经济发展是难得的机遇。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日本经济至今仍未走出低迷,“安倍经济学”刺激经济增长的效果也未可乐观。理论上讲,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要受经济发展周期性的制约。如果说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处于活力迸发的青年期,80年代处于精力充沛的壮年期,那么,21世纪之后则似已步入风烛残年。较之日本,中国经济的增长空间和发展潜力还很大,仍处于青壮年期,在西部大开发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推动下,欠发达地区及持续增加的城镇人口将带来巨大的消费市场,这将为日本企业提供更多商机,也可为日本经济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