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9月09日10:14 来源:人民网-日本频道
此前在采访其他人的时候,当问及初到日本有哪些不适应、发生过什么尴尬事时,总能听到一些有趣的事情。但刘志明老师则是一个例外,他的回答是“基本没有”。 |
在日本留学期间的刘志明先生(本人提供)
记者:您是在什么情况下决定去日本的?当时中国和日本的社会状况怎样?
刘志明:因为是公派,所以时间是由教委统一安排的。我当时在人民大学任教,除了教有关电视的课程外,还开设过广告学的课程。当时,广告在国内恢复播出只有10年左右,广告学研究更是处于基本空白状态,实践和理论都很缺乏。所以,去日本进修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从事广告学方面的学习与开展合作研究。
当时的日本已经连续高速发展了30多年,而且正处在泡沫经济的顶峰。而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困难时期,两国之间的经济实力差距是非常大的。按照GDP总量看,日本差不多是中国的六、七倍,如果考虑到中国人口是日本的10倍,两国的人均GDP和收入的差异就有几十倍。当时,我们的月工资甚至低于日本的日工资,这和现在的状况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记者:这种巨大的差异有没有带来心理上的负担?
刘志明:在改革开放初期,随着大量的日本电影和电视剧的涌入,大家对日本已经形成了“现代化”、“高科技”、“富裕”的印象。所以,实际来到日本,看到的和迄今为止形成的印象并没有太大差异。对于当时的中国学子和研究人员来说,来日留学都是真心实意地想学习,更多的不是把日本作为比较对象而是学习对象。期望学到日本现代化的经验,用于中国的改革开放。而且,我们都坚信,总有一天,中国也会达到和日本同样的发达水平。
记者:初到日本,对异国文化生活的差异有什么感触?
刘志明:因为是公派,在出国前有过半年的集中培训,对日本的社会、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出去之前也有很多心理准备想象可能会有很多差异和不适应。但到了之后才发现并不是那样。一个主要原因是到处都有熟悉的汉字,异国他乡的感觉并不是很强烈。反而是呆得越久越感觉到差异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