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9月29日08:13 来源:文汇报
“安倍经济学”推行一年多来,可谓高开低走,经济增长率一路下滑。 |
“安倍经济学”推行一年多来,可谓高开低走,经济增长率一路下滑。尽管安倍执政伊始的2013年第一季度创下了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4.6%(折算为年增长率)的增幅。但是随后经济增速一路下滑,至第四季度跌为0.3%。进入2014年,日本第一季度因消费税增税引发了“突击消费”现象,并实现了5.9%的经济增长。但是,随着4月1日消费税增税的实施,占日本GDP六成以上的个人消费开始减少,今年GDP实际增幅将再次出现大幅下降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果然到了第二季度,实际GDP萎缩7.1%,创下2011年第一季度日本“3·11大地震”以来的最大跌幅。
有趣的是,笔者注意到“安倍经济学”的兴衰和安倍的内阁支持率有着明显的因果关系。自去年以来,随着日本经济增速不断下滑,安倍内阁支持率也是一路高开低走,从去年3月的72%一路下滑至目前的43.5%。这表明,日本民调最为重视安倍经济政策的有效性。从以往经验来看,如果安倍内阁想要日本经济在今年触底反弹,一则需要搭乘美国经济退出战略的便车,二则需要考虑采取下一轮的经济刺激计划。
制造通胀,日元贬值股市虚高
回顾一年前刚上台时,安倍声称其首要目的是摆脱日本延续15年之久的通缩格局。为此,日本央行在去年4月出台了所谓的量化宽松政策,宣布在2年内将基础货币从138万亿增加到270万亿日元。根据日本央行公布的数据,2013年日本央行共增加了62万亿基础货币,其中约49万亿用于购买长期国债。受此影响,去年日本各商业银行在央行的存款余额增加至60余万亿日元。由于增发货币并没有进入实体经济,因此日本去年的消费指数也仅上涨0.7%,远未形成通胀格局。相反,这一政策却造成日元大幅贬值23%,为全球的货币竞争性贬值“火上浇油”。
根据日本内阁府公布的数据来看,电费和汽油等商品零售价格的上升是造成2013年消费物价指数上升的真正原因。而这两种商品价格上升的主要原因恰恰是日元贬值导致能源进口价格上升。由此可以判断,2013年日本微弱的物价上升也主要由输入型通胀引起。因此,过去的一年里,“安倍经济学”是通胀不足、贬值有余,并没能实现其去年在G20会议上对各国的承诺。
为了实现2%的通胀目标,日本央行将今年消费物价指数的上升率定为1.3%。各方专家据此判断,今年日本不但将继续奉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而且还有可能加大剂量。问题是,按照去年的政策逻辑,今年日本如要实现1.3%或者1.3%以上的物价上升率目标,似乎需要更加大幅贬值日元来营造输入型通胀。但是,以目前世界和日本的经济形势来看,日元要继续大幅贬值的空间已经非常有限。如果要进一步推高物价的话,只能依靠增加企业员工工资收入,提高人们对通胀的预期才能实现。但是,随着今年4月1日消费增税的实施,日本的个人消费开始呈现萎缩态势,如前所述,仅第二季度日本的个人消费环比就减少了5%。
因此,今年安倍要靠增加消费需求来拉动通胀的目标似乎难以实现。可以预测,在日元继续贬值空间不大的背景下,日本央行或将继续扩大量化宽松规模,在股市创造新一轮的“安倍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