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难交到中国朋友”
“总是那几道招牌菜,想对中国有更深的了解”
因留学或工作来到北京,抱有这样想法的外国人想必不占少数。本期为您介绍的主人公是在工作之余亲自策划·运营有关饮食及中日文化交流活动的人民大学毕业生——马鸿志。(撰稿:洪东实 编译:周欣一)
马鸿志初来北京是在奥运召开的2008年。在日本出生长大的他名字虽然是父亲的中国姓氏,但在来北京之前并不会说中文。正是这样一种矛盾促使他决定来中国留学。为期一年的短期留学期间,马鸿志被中国的魅力所吸引,于是选择进入人民大学学习国际政治专业。在人大的4年中,他都积极主动地与中国学生及其他留学生进行交流。毕业之后,为了兼顾工作,马鸿志很少再有机会像以前一样认识新朋友。有朋友从日本来中国玩时,虽然很想让他们对中国能有更深的了解,但马鸿志能推荐的也仅限诸如北京烤鸭、火锅等这些传统美食。
为了打破这一现状,马鸿志觉得“扩大交际圈·获取新信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就这样,通过朋友介绍朋友的“吃会”活动便悄然启动了。微信让信息的传播更加便利,一传十十传百,“吃会”的圈子也变得越来越大。每次活动大概有8到10人参加,其中中国人约占7成,日本人约占2成,来自其他国家的参与者约占1成左右。
“吃会”活动目前每周一次,至今已经举办过30多次了,参加者中不乏许多“回头客”。大家围绕着圆桌聊天吃饭,即便是首次参加的人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也不会感到不自在。
小华与马鸿志相识于日语教室,经他介绍此次已是第三次参加“吃会”活动了。她表示:“与不同国籍、年龄、性别、职业的各种各样的人一同愉快地聊天、吃饭,这是我以前所没有的跨文化交流机会。而且还能吃到各种美食,很开心”。
“参加‘吃会’才知道原来马老师的交际这么广泛,为了扩大朋友圈还在策划各种活动,这让我印象十分深刻。”小华今后也打算以此为契机去结识更多的朋友。朋友圈就这样在自己眼前不断扩展,想必这就是“吃会”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