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30日13:50 來源:新華網
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員張季風在《日本學刊》2013年第6期發表《重新審視日本“失去的二十年”》,指出:日本“失去的二十年”是一個偽命題,導致這一誤讀出現的主要原因是比較找錯了參照物。 |
資料圖 |
(三)“哀兵之策”的利與弊
日本高調宣傳“失去的二十年”也並不完全是因為日本人的低調與內斂,對外哭窮是日本的一貫伎倆,因為哭窮可以給日本帶來好處。日本政府、媒體,特別是學者應當對經濟數字很敏感,但是筆者注意到,當金融危機對日本造成沉重打擊,使日本經濟在2008年第四季度急劇下滑13%,2008年度GDP下降3.7%,其他經濟指標也迅速下滑的時候,日本政府官員的發言、學者的分析以及電視、廣播、互聯網和平面媒體連篇累牘,大肆渲染。但2009年6月日本經濟在發達國家中第一個“觸底”,2009年度GDP降幅收窄,特別是2010年度GDP增長率達到3.4%,不但政府不作聲,幾乎很少有專家評論,媒體報道也很少。另外,東日本大地震發生后的3月份工礦業生產指數急劇下降了15.5%,第一季度GDP下降了6%,關於日本損失慘重的報道非常多,但日本產業鏈條迅速恢復,經濟很快復蘇,第三季度出現7.1%的高速增長,2012年第一季度又出現6.1%的高增長,諸如此類的事實卻幾乎很少報道。日本這種報憂不報喜的做法,自然與日本民族危機感較強、處事低調的國民性有關,但也不能排除這是一種“哀兵之策”。
回顧戰后歷史,日本並非一貫低調,也曾經張揚過,但為此付出了巨大代價。日本自1968年完成追趕歐美目標,特別是進入80年代中期后一夜暴富,據統計當時僅僅是東京的地價就相當於整個美國國土的四倍。此時的日本不僅在數量上而且在質量上都完成追趕任務,經濟進入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在這種背景下,從政治家到普通國民,都開始頭腦發熱,日本列島充滿驕橫、狂躁之氣,以為日本經濟增長前景不可限量,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不能與日本相比。這種自滿導致日本整個國家對泡沫失去警惕。企業、民眾齊上陣,全民炒股、買房,就連家庭主婦也加入投機行列,形成了一股強大的投機風潮。錢多了,就到處張揚,忘乎所以﹔錢多了,就要想辦法找出路。於是,日本投資者開始對美國進行大規模投資,以高價購買美國的土地、礦山、農場、工廠、企業、銀行、旅館、摩天大樓、商業中心、高爾夫球場以及好萊塢等,夏威夷幾乎成了日本的“殖民地”,日本甚至聲稱要“購買美國”,其結果是不僅惹怒了美國,而且也被世人稱為“經濟動物”而受到鄙視。眾所周知,美國很快就對日本進行反擊,首先是美日貿易戰,接下來就是“廣場協議”迫使日元急劇升值,迫使日本進行以擴大內需或者說是以減少對美出口為目標的結構調整。在美日經濟戰中,日本節節敗退。再加上后來經濟政策上的失誤等各種原因,日本出現了泡沫經濟,90年代初泡沫破滅,日本經濟從此一蹶不振,進而陷入長期低迷狀態。
很顯然,昔日當“驕兵”,使日本吃盡了苦頭,所以才選擇了虛退實進的“哀兵之策”。在被認為是日本經濟最困難時期的1998年,大藏大臣宮澤喜一曾說“日本經濟已瀕臨崩潰的狀態”。索尼會長大賀典雄也曾發表類似的言論,幾個月后豐田公司總經理奧田碩甚至發出警告稱日本的問題“可能引起世界性金融危機”。然而,當時正是企業經濟效益最好之時,1998年與1989年相比,索尼的利潤增加了131%,豐田的利潤增加了56%。
當然,日本借這一“哀兵之策”也得到了諸多好處。“日本政府和日本企業家居安思危,之所以唱衰日本經濟,是他們意識到,日本經濟衰退的說法有利於緩和美國政府對日本市場封閉的追究。嘗到甜頭的日本人,就這樣一直不停地述說著日本經濟患上了不治之症。”“但是,對美國來說,‘孱弱的日本’這一說法發揮了神奇的威力。高貴的美國不會再打已經倒地的對手。其結果,汽車、汽車零部件、金融服務和大米等這些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日美之間懸而未決的問題,直到現在連一個都沒有解決。”正是因為日本的示弱與長期的低調宣傳,使得美國放棄了與這個昔日的“經濟宿敵”較勁,而將打壓的目標轉向中國﹔也正是因為日本經濟低迷,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借錢的目光沒有盯住日本而是轉向了中國,使得日本在經濟全球化大環境中,順風順水。正是所謂“失去的二十年”的宣傳功效,日本得以在不被別人矚目、被別人同情,甚至是被人看不起的情況下,低調地發展經濟。日本人的低調所獲得的實惠和中國現在這樣在被人“關注”、捧殺的情況下發展經濟的狀況形成鮮明對比。
“哀兵之策”不僅使日本在發展經濟方面得到了好處,而且在其他方面也得到實惠。正是在這種低調、不被人關注的情況下,日本根據美國的“再平衡戰略”的需要,抓住美國人利用其充當“鷹犬”而給予一定鬆綁的機遇,高調地擴充自身的軍事實力,向海外派兵、出售武器,極右勢力在歷史問題上大放厥詞,公然挑戰戰后國際秩序,向“修憲”的目標步步逼近,即便如此,卻很少聽到西方的反對聲音。正是在不被人關注的情況下,日本可以不遵守諾言,即使沒有實現《京都議定書》提出的減排目標,也不會被人追究﹔正是由於低調和被人同情,日本可以把福島核電站的核污水輕鬆地排入太平洋而不受人指責。也正是在不被人關注的情況下,日本緊隨美國,一方面加緊對中國固有領土釣魚島的實際掠奪,步步緊逼,大搞所謂“購島”鬧劇,同時通過經濟援助等手段,拉攏太平洋島嶼國家,孤立中國,甚至慫恿和支持菲律賓與中國對峙,在充當美國圍剿中國的“鷹犬”的同時,不斷謀取自身利益。日本正是以“哀兵之策”,虛退實進,為實現其“正常國家”的“日本夢”邁出實質性的步伐。
不過,日本的“哀兵之策”也有很大的負面作用。從日本國內來看,由於人們整天被灌輸的都是不景氣、“失去的十年”、“失去的二十年”,現在又開始議論“失去的三十年”,這種不負責任的宣傳與鼓噪,使人們看不到明天的希望,蕭條預期增強,消費欲望減退,消費心理受挫,全社會消費不振,自然也會使總需求進一步下降,影響實體經濟的復蘇。長期蕭條的宣傳還會使人心渙散,特別是使年輕人感到前途無望,喪失信心,這不僅會對日本經濟,也可能對日本的未來產生不可估量的負面影響。目前,日本畢竟還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還是世界最富裕的國家之一,但長期宣傳“失去的二十年”以及“將要失去三十年”等論調,也有損於日本自身的國際形象,將會加劇日本國際地位的下降。(作者 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員張季風 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日本學刊》供新華網日本頻道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