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9日17:32 來源:人民網-日本頻道
李亞芬,女,1988年赴日留學。自3年前起,李亞芬經常利用周末或放假期間與志願者前往植樹。 |
本期人物:
李亞芬,女,1988年赴日留學,在日本語學校學習一段時間日語之后考入東京大學,學習經濟金融專業。2000年畢業后回國,進入一家大型國有銀行研究國際經濟金融問題。3年前,李亞芬與北京市政協委員、北京晨拓聯鑫科技發展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廖理純等人發起創立了內蒙古渾善達克綠化基地,並經常利用周末或放假期間與志願者前往植樹。
記者手記:
1988年去日本留學的李亞芬,由於一次偶然的機會,在神戶一所大學聽到了日本著名治沙專家遠山正瑛關於在中國沙漠地區義務植樹綠化環境的演講。以此為契機,她在結束留學生活回到北京后,在多次參加遠山正瑛於內蒙古恩格貝地區開展的沙漠植樹志願者活動之后,並最終在3年前與企業家廖理純等發起創建了內蒙古渾善達克綠化基地。她說,一名80多歲的日本老人都能跋山涉水來到中國的沙漠地區治沙植樹,我們中國人為什麼不能做的更好呢?
採訪實錄:
在我來到約定地點,與李亞芬剛一見面,她就對我說“前些日子剛從綠化基地植樹回來。這次國際友人比較多,有來中國留學的日本留學生,有在華工作的日本人,還有在北京的大學裡從事教學工作的美國人以及印度人。”李亞芬說,這種志願者活動效果非常好,既增進了友誼,又加深了了解。我們就是在這個話題中開始採訪的。
■放棄鐵飯碗赴日留學 打工掙學費歷經艱辛
記者:您是什麼時候去日本留學的?當時中日兩國間的交流處於一種什麼狀態?
李亞芬:我是1988年去日本留學的。我大學畢業以后被分配到上海寶鋼,當時正趕上新日鐵的投資項目。新日鐵對整個寶鋼的投資力度非常大,管理流程全部是按照新日鐵模型做的。我是在設計部門工作,經常去現場考察。有時候也去參觀別的鋼鐵企業,因此很直觀的就知道寶鋼比別的企業好多了。當時除了在工廠內見到過日本專家之外,是很難看到其他日本人的。
記者:您是在什麼情況下決定去日本留學的?當時的中國社會是怎樣的?
李亞芬:當時感覺國內和國外的差距還是相當大的。親朋好友從國外帶回來的很多東西國內都沒有,再聽朋友談及在國外的見聞,就想親自去看看國外到底怎麼樣。另外,當時我對國企文化也不是很認同,所以就決定了趁著年輕出國去看看。
記者:初到日本,您有什麼感受?有沒有發生過因兩國文化風俗差異而讓您感覺尷尬的事情呢?
李亞芬:剛到日本,感覺到處都很干淨,技術很先進。盡管剛開始遇到了一些困難,但由於之前已經做好了吃苦的心理准備,所以自己也都是去努力克服。
當時,隨著赴日中國人的增多,同時也因為部分中國人不遵守秩序,日本人開始對在日中國人產生了一種拒絕的心裡。不管是找工作,還是找房子,聽到最多的一個日語就是“だめ”(不行的意思)。后來朋友給介紹了一個住處,沒有空調沒有家具等任何東西,1個月1.5萬日元。盡管很簡陋,但能找到一個住的地方,就感覺心裡踏實下來了,也覺得有了奔頭。
等到住處確定下來后,我就開始去找打工的工作。剛開始去找工作的時候,對方沒有直接回絕,而是讓再打電話聯系。由於自己不理解對方的意思,於是就一遍一遍的電話確認是否被雇用。后來才知道,日本人回絕人很委婉,如果直接回絕你可能感覺會很不禮貌。這點也許就是中日文化的差異之一吧。
日本著名治沙專家遠山正瑛在1979年退休后,開始了在中國的沙漠治理計劃。之后在他的號召下,有10000多日本友人到內蒙古恩格貝地區搞綠化。遠山正瑛堅持在中國沙漠地區植樹造林20多年,直到2004年2月27日因病不幸去世,享年99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