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02日09:43 來源:人民網-日本頻道
日本關心自身國際形象,重視國際公關和公共外交行動,唯獨在一些事項上日本頑固堅持,充耳不聞外人的勸解與反對,絲毫不在乎因這些事項上的頑固堅持會導致國家形象的損失。日本這樣的頑固堅持的背后,究竟是出於哪些頑固的理由呢? |
日本的捕鯨歷史
史前時代,日本開始了捕鯨活動,相比西式捕鯨方式,日本摸索出了獨自的捕鯨技術﹔江戶時代,日本出現了名為“鯨組”的漁民組織,開始走上了大規模的集體捕鯨的道路﹔明治時代,日本引入西式捕鯨技術,使遠洋捕鯨成為可能,成為與挪威、英國等國組成的近代主要捕鯨國之一,捕鯨活動一直持續到當今。
江戶時代(1603年–1868年),鯨在日本的用途可謂到了“物盡其才”的地步:肉入餐、鯨油用作油燈燃料、鯨魚骨和胡須是手工藝品的原材料、毛則可制作繩索、血則是一種藥、骨頭粉碎后則是肥料,甚至還發現過使用鯨油為原料的害虫驅除法。
這時期的捕鯨是由日本各藩直接管轄經營。漁師會從“鯨組”那裡獲得報酬,而周圍的漁民則會參與鯨魚解體作業獲得報酬,這也成為漁民冬季重要的生活手段。
江戶時代的捕鯨對象主要是黑露脊鯨類和抹香鯨類,19世紀前半到中期是日本捕鯨的高峰期,之后由於回游海域的鯨魚頭數的減少,捕鯨產業逐漸式微。捕鯨的實施主體“鯨組”需要龐大的人員,組織的維持與更新逐漸艱難,這也加快了日本捕鯨業的衰敗。
江戶末期,隨著西洋技術的引入,日本捕鯨方式進入槍殺式捕鯨時代。
美國人佩裡的“黑船來襲”,打開了故步自封的日本大門,兼有培養海軍目的的美式捕鯨之法則一度引起日本國內的關注,福岡藩、長州藩、仙台藩等地都曾嘗試過這種捕法,但最終因知識和裝備的不足歸於失敗。
后來,日本則使用傳統的“網取法”與美式捕鯨法的組合並用,一直延續到明治末期。
這些捕法沒法實現中遠距離的捕獲,長期的近海捕撈使得鯨魚資源匱乏,引入新的技法實現中遠距離的捕撈顯得迫切。這時,挪威式捕鯨法引進日本。有了技術的后盾,明治30年代,日本捕鯨基地相繼成立捕鯨公司,那些從來沒有過捕鯨歷史的區域也開始出現了捕鯨活動,如日本東北地區、北海道。
隨著西方國家率先掌握了遠洋捕鯨技術,明治政府擔心日本近海會出現了美國、英國、俄國等國捕鯨船的頻現與活躍,1897年(明治30年)頒布了《遠洋漁業獎勵法》,加快了日本捕鯨的現代化。
有統計數據顯示,1908年活躍在日本的捕鯨公司多達12家,捕鯨船28艘。明治政府認識到有必要將日本近海的鯨魚數量保持在一定頭數范圍,避免過度競爭,1902年頒布了《鯨漁取締規則》,將全日本的捕鯨船控制在30艘以內。
進入昭和時代以后,母船式遠距離捕鯨技術開始投入實踐,當時的日本捕鯨株式會社(現在的日本水產株式會社)、大洋捕鯨株式會社(現在的Maruha Corporation)開始在南極捕殺白長須鯨捕鯨,主要用來生產供出口的鯨油以便獲得外匯。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更多的捕鯨船被征用於軍事,母船式捕鯨一度中斷。但在1946年,日本又開始重建船隻,捕殺鯨魚用於肉食和出口鯨油,捕鯨船隊急速擴張,最多多大7大船隊,1950年代末期成為世界最大的捕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