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9月05日08:22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中日关系现在处于邦交正常化以来的最低点。“强中国”下的中日关系究竟出路何在?能否走出对立、对抗的局面? |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海鹏和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国强在《人民日报》发表的关于钓鱼岛的文章,提到“冲绳再议”的问题,这对日本和美国都震动很大。什么叫“冲绳再议”?那就是依托《旧金山和约》形成的整个东亚秩序的重构,这比钓鱼岛问题涉及的问题更多。以中国崛起和民族复兴为引领的地区秩序调整和重构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但需要经过长时期的渐进、渐变。将来,这个区域的关系和秩序会如何,取决于各种复杂因素的调和。
“强中国”下的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现在处于邦交正常化以来的最低点。“强中国”下的中日关系究竟出路何在?能否走出对立、对抗的局面?
如前所述,中日关系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历史性重构,这是一个长过程。从目前来看,中日关系完全破裂、变成两个敌对国家,发生大规模战争,几无可能。打一大仗,一是日本没有这个能力,二是中国并不准备这样做。中国需要和平发展的环境,要维护中国发展战略机遇期。而日本人民的反战深入人心,几乎成为“国规”。有以往的教训,有二战后的和平主义基础,像安倍这样的政治家要把日本引向战争,看来是行不通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战争没有胜者。崛起的大国并不必然与守成大国有一战,更何况是一个处在美国压制之下的日本。这样,中日两国之间的领土争端、实际利益竞争,就还是可以通过政治层面去操作的。问题是,安倍走得太远,靠言语急转弯,难以取得中国的信任,中国要的是行动。日本政治家迟早会明白,把中国作为对手,借“中国威胁”来推动日本国内的改革,解禁集体自卫权,把日本变成为“正常国家”,不是一个好的战略,所付出的成本太大。
中日力量对比还在变,中日关系还会进行艰难的调整。中日关系转向良性调整至少需要三个基本条件:(1)中国综合实力提升的趋势可持续,坚守和平发展道路的承诺不动摇;(2)日本调整对中国的认知定位,以理性的态度面对中国的崛起和不断增大的影响力;(3)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构建取得进展,为中日两国关系提供更大的空间。中日双方都需要理性、智慧和有决断的领导人,都需要有大视野和大局意识的社会公民力量,更需要为两国实现和解与合作创建更多有利的环境。中国新一代领导人肩负实现“中国梦”的重大责任,取得了较长时间执政(十年)的保证,中国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具备条件,中国需要一个非敌对和开展合作大邻居,改变中日关系反转必战的“规律”。反观日本,其领导人也肩负把日本拖出经济停滞泥潭,让日本保持稳定发展的责任。安倍不会有这么长的执政机会,他本人,特别是后续的领导人可能会深入思考。扭转与中国关系恶化的局面,让日本从中国的崛起中得到好处,对日本来说是代价最小、获利最大的选择。(山东大学特聘人文学科一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张蕴岭)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日本学刊》供人民网特稿,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如需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及出处为“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