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8月26日09:54 來源:中國經濟網
短期遇冷並不代表長期發展前景黯淡。看待中日經貿關系,要以宏觀經濟發展為基點,用望遠鏡看其長遠發展,而不是用顯微鏡放大當前問題。兩國在經貿領域合作潛力巨大,拓展經貿合作乃大勢所趨。 |
首先,中日兩國經濟有很強的互補性,兩國發展階段和經濟結構上的差異決定了雙方擁有廣闊的合作前景。從資源方面看,兩國合作是優勢互補,能夠實現互惠互利。以紡織產業為例,中國在原材料、人力資源和資本方面擁有絕對優勢,隨著消費水平的提高,中國消費者對高檔紡織品的需求與日俱增,市場潛力巨大。日本的新纖維研發及應用技術實力雄厚,雙方合作有助於將新技術迅速轉化為新產品,互惠互利。從具體產業看,中日兩國在綠色經濟、現代農業、汽車產業等領域互補性強。汽車領域,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汽車消費潛力最大的市場,拓展中國市場能夠解決日本車企在其國內面臨的產能過剩、市場飽和等問題。農業領域,日本耕地資源有限,糧食自給率僅為40%,而中國幅員遼闊,農產品供應充足,可以滿足日本對於農產品的進口需求。
其次,中國崛起對於日本經濟發展是難得的機遇。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日本經濟至今仍未走出低迷,“安倍經濟學”刺激經濟增長的效果也未可樂觀。理論上講,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都要受經濟發展周期性的制約。如果說20世紀60年代的日本處於活力迸發的青年期,80年代處於精力充沛的壯年期,那麼,21世紀之后則似已步入風燭殘年。較之日本,中國經濟的增長空間和發展潛力還很大,仍處於青壯年期,在西部大開發和新型城鎮化戰略的推動下,欠發達地區及持續增加的城鎮人口將帶來巨大的消費市場,這將為日本企業提供更多商機,也可為日本經濟注入新的活力。